通讯员 邹遥
说起羊肉饼,作为80后的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安康城区新城城门洞子底下照相馆对门的那家羊肉饼了。
上学的路上,老远就能闻到那家羊肉饼的香气。饼子打得圆圆厚厚的,焦黄色,上面有一层一层一圈一圈的硬壳子可以揭着吃。瓤子软软的,里面有葱和羊肉粒。关于羊肉,在安康最佳组合莫过于白萝卜炖汤和葱打羊肉饼了。
关于羊肉饼的“标准化”记忆也是新城这家,好的肉饼一定要有层次感,外壳焦黄酥脆,甚至略微有点硬;内瓤要软、一口下去要吃到葱和羊肉混合的香气。吃羊肉饼要趁热,最好是刚出鏊的,一口下去边嘶嘶吸气边嚼着下肚,上牙壳子被肉饼外壳划烂是常有的事。
记不太清了,好像当时这家羊肉饼卖三毛钱,烧饼卖两毛,烧饼夹羊肉饼也是常见的搭配,一套五毛钱。
附小毕业后就不走新城城门洞子了,这家肉饼也就没再吃过,但留下的记忆还是很深刻,那是安康羊肉饼应该有的样子。
时隔三十余载,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东关有家羊肉饼能吃出当年的味道。
店门口的盘子上放着刚出鏊的羊肉饼,搭眼一看就觉得“嗯,是羊肉饼该有的样子”,外表炕得焦黄,厚实且有层次。趁热一口咬下,外壳的酥脆与内瓤的软烂一起在咀嚼中重组,葱香羊肉香、外壳的焦香“融为一体”在口中散开。嘴里还没咽下,外壳的层层儿就揭了一块进嘴,酥酥脆脆的。
吃完不禁有些疑惑,这家味道纯正的羊肉饼之前怎么没见过?抬头看招牌上写着“二十年老店、西安风味”,可这味道又和当年新城城门洞子的有些相似。
为了解开“疑团”,我与正在忙碌的店主相约择日坐下来聊聊。憨厚的店主笑着说:“我14岁就到安康新城跟三姨打羊肉饼了。”“是不是照相馆对面那家?”“就是那家!”原来如此,难怪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问起做羊肉饼的诀窍,原本言语不多的店主来了精神、娓娓道来。羊肉饼算是安康的特色吃食,用混合肥瘦的羊肉丁和指甲盖大小的葱段作为馅料,发好的面剂子擀成约一寸宽、三寸长的面皮。然后将羊肉丁、葱段放在一端,涂抹香油、撒上椒盐。卷成一团后用擀面杖擀成圆饼,放入油锅煎炸。
任何吃食要做得好吃,主要取决于食材的选择和一丝不苟的工艺。羊肉饼也不例外,葱能提升馅儿的复合香味也能遮肉腥,羊油的加入能让肉饼内瓤油润不干。肉饼面剂子的大小决定了肉饼的薄厚,太薄没了层次像是吃油饼子;面掺得软硬、油温的高低又决定着肉饼是否酥脆,避免成为咬不烂的“顽套子”。
问起为何现在的羊肉饼味道没变,但外壳却没有以前那么脆了,店主说以前都是用木炭、铁鏊做肉饼,火力猛,炕熟后可以通过调节鏊上下的火力分布来让肉饼外壳再硬一些。现在用的都是电烤,温度均匀,没有办法再进行“人工干预”了。
今年已过知命之年的黄群元是旬阳金寨人,1986年来到安康投奔在新城城门洞子下摆羊肉饼摊子的三姨学做羊肉饼。学了6年后,一直在西安从事早点餐饮营生的二姨请他去帮忙。于是黄群元带着憧憬和学成的手艺来到了二姨的店里帮着做牛肉饼和肉丸胡辣汤,这一干就是十余年。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正宗的牛肉饼、肉丸胡辣汤、水盆羊肉、烩馍手艺让小店生意异常红火。2005年,在这里干了13年的黄群元接手了二姨的这家小店。
做早点生意,挣的就是辛苦钱。随着顾客群体的稳定输入,黄群元想着把店面上个台阶,增加些经营内容,把陕南的鱼作为早点以外的特色项目。于是,在2014年他租下了一个酒楼,花了五六十万元装修,早上继续经营早点,到了中午、下午就做陕南鱼,新老顾客前来品尝后皆赞不绝口。
然而就在酒楼开业不到三个月时,一辆失控的汽车将坐在路边电动车上的黄群元一家三口撞飞。黄群元髌骨骨折、孩子颅内出血、妻子因保护孩子受伤最重。刚刚起步的“新生活”戛然而止。
三年时间,一家人的生活从酒楼转移到了医院。妻子小腿撞断,经历了数十次手术才勉强保住右脚,但落下了残疾。
三年之后,基本恢复健康的黄群元夫妻二人面对“飞来横祸”造成的困境并没有被压垮。在路边租起小门面,继续拾起早点生意重新开始。
2020年,黄群元与妻子商量回安康继续做餐饮。他先后在鼓楼西街开了家“西安风味牛羊肉烩馍”做肉饼、肉丸胡辣汤和烩馍,后经朋友推荐搬至中渡路,而后又搬到东大街做羊肉饼、胡辣汤和臊子面。
问起黄群元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就在安康踏踏实实地把这门手艺延续着。
二十八年的创业生涯,近四十载与肉饼的不解之缘。命运多舛的人生并没有让肉饼变得单薄、没有让胡辣汤变得寡淡,反倒是增加了一份厚重和浓郁。更让人看到黄群元夫妻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如同这羊肉饼一般,不经历煎烤怎么能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