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垚
《诗经》云:“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岚皋这座被《诗经》赞咏过的秦巴小城,将三千年的巴蜀智慧与八百里秦川的豪迈,酿成了最动人的山水盛宴。
在岚皋县南宫山脚下,当清晨第一缕暖阳穿透云海,村民灶台吊罐里的腊猪蹄已咕嘟作响,竹簸箕里的洋芋粑粑正泛着金黄。岚皋人的灶台,是连接巴山岚水与汉江烟渺的味觉纽带。
红烧猪蹄
山本珍味:岚雾深处的天然馈赠
岚皋人的厨房总带着山野田间的灵气。在海拔1200米的神田大草原,当地村民一直保持着“春采蕨、夏捡菌、秋打栗、冬挖苕”的时令传统。他们制作的菌菇炖土鸡,需在雨后攀上山岩绝壁采摘菌菇,配以散养三年的跑山鸡,文火慢煨至汤汁如琥珀色,山珍的野性与家禽的本真在土罐陶窑里完美交融。民主镇的包登国擅作“神仙豆腐”,将山间采摘的神仙树叶经揉搓、过滤、点灰等12道工序,制成翡翠般的凝冻。这种源自明清饥荒年代的救荒食物,如今成为夏日消暑珍品,佐以姜蒜汁与油泼辣子,滑嫩中透着草木清气。包登国是安康神仙豆腐非遗传承人,他把制作神仙豆腐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创新和改良,成功打造出具有独特口感和风味的神仙豆腐产品。
凉拌神仙豆腐
晨雾还未散尽,民主镇田湾村便响起了第一串铜铃声。采椿人背着竹篓踏过石阶,惊醒了岩缝里沉睡的苔衣。那些紫红色的嫩芽顶开薄霜,在黛色枝丫间簌簌摇动,山民们深谙与香椿树的契约。“香椿哥”龚海涛的弯刀总在露水将凝未凝时出鞘,刀刃贴着芽苞底部轻轻一挑,断口处立刻渗出清亮的树泪。立春的香椿饺子要用晨露未晞时的嫩芽,清明的艾蒿馍需掐尖不过三日的青艾。佐龙镇的宴席讲究“四盘八碗”,其中必有的酸辣魔芋丝,取自当地特产的雪魔芋,经七天石灰水浸泡、木甑蒸制,成就脆嫩弹牙的绝妙口感。在四季分明的岚皋,时令即菜单。
风味小炒
烟火传承:老街深巷里的舌尖味道
兴隆街的张艳蒸面铺是岚皋地界的老字号。每天凌晨三点,张艳一家准时开灶,选用陈年竹蒸笼,面浆需经七次搅拌醒发。蒸好的面皮,浇上二十四种秘制中药香料熬制的醋汤,再铺层现舂的油泼辣子,酸辣鲜香在口腔炸裂的瞬间,面中既有岚水云雾的爽滑,又能尝出汉江船工号子里的江湖气。
腊肉
岚皋腊味堪称时间雕刻的艺术,四季镇的杨家院子里,当地每家每户仍用古法腌制“倒挂金钩”。将土猪肉抹上花椒、橘子皮与苞谷酒,在巴山夜雨的潮润与三冬暖阳的干燥间交替风干三年。切片蒸熟的腊肉晶莹剔透,肥瘦相间,咸香中暗藏果木幽香,入口爽嫩宜人,配以土灶新蒸的洋芋米饭,便是客路游子最深的乡愁。小城的街头同样藏着流动的盛宴,冬日里挑担叫卖的“烤红薯”;北门坡老金家木槌现打的糯米饭团,在炭火上炙烤,待表面焦脆后填入芝麻糖馅;老菜市场树荫下的“浆巴馍”摊前,玉米浆发酵的酸香混着桐叶清香,勾住每个过路人的脚步。这些市井美味,构成了岚皋人记忆里的坐标。
饮食密码:岚山秀水的文化基因
在岚皋,宴饮是山水意境的延伸。南宫山下宏大村的“摔碗酒”习俗,源自上古时代巴人出征的壮行仪式,土陶碗盛满苞谷酒,饮尽后奋力摔碎,裂瓷声在山谷回响,粗犷中透着对天地的敬畏。如今这已成为岚皋人待客的最高礼遇,碎碗堆成的“小山”,记录着无数酣畅淋漓的相聚,饮食智慧与生态哲学在此完美交融。石门镇的吊罐宴讲究“一锅煮四季”:底层铺陈笋干、木耳、干土豆等山货,中层码放腊猪蹄、土鸡块,上层悬浮豆腐、菌菇等。炭火慢煨六小时后,各种食材的精华在土罐中交融,最后撒把山葱、香菜。诠释着“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
传统正与现代悄然对话,在民主镇第三代手工苕糖非遗传承人罗华满家,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工人忙着熬糖、切糖。熬好一锅苕糖,从清洗、捣碎蒸煮、加入麦芽熬制到过滤复熬、成品切片,通常需要12个小时左右。在以前,苕糖是过年聚会团圆的美食,现在传承者将传统苕糖制成网红伴手礼远销全国各地,让游子在千里之外也能食到岚皋美味。
当夕阳染红千层河的水面,岚河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灶膛里的火光映照着掌勺人的脸庞,在铁锅与铲勺的碰撞声中,巴山的云雾、汉江的涟漪、先民的智慧与岚皋人的创造,都在这一方灶台融汇成不一样的岚皋味道。岚皋美食从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它是刻在秦巴岩岭上的文化密码,是流淌在秦巴儿女血脉里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