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贤会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自然造化,请到一趟巴山;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山水之美,还是到一趟巴山;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精神涅槃,更要到一趟巴山。
穿越白岩坡
若干年前,酣睡的大巴山做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梦,浑身一抖,便抖出了大大小小、高高矮矮、长长短短的山山卯卯、大河小溪、湖泊溶洞,如长龙、似大象、像雄鹰……这些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山脉、溪流、湖泊、花草、树木在季节的长河里翩翩起舞、流金叠翠,展示着巴山的仪态万千。
白岩坡就是大巴山的杰作,地质断层形成的两座山峰如同两扇大门,挡在通往巴山的路途上,展示着什么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岁月的风霜雪雨、日晒夜露将山体侵染成灰白相间的印迹,像极了牛角上的纹路,生命力极强的花草树木在悬崖峭壁上疯狂生长,一条不知趣的小溪硬是从两山夹峙中拼命挤过,切出一道深涧,絮絮叨叨着“水可穿石”。从岩石里、溶洞中、草木根沁出的泉水,争先恐后地窜进小溪,欢歌嬉戏。停车驻足,一股清新空气不打招呼地沁入心脾,全身舒坦。抬头仰望,一线天里写满花草树木、蓝天白云、风花雪月,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到了世外桃源。
两条路从白岩坡穿过,一条是沿溪而上的挂壁公路,一条是穿山而过的火车隧道,一条开凿于上世纪,一条修建在新时代,一新一旧,一“老”一“少”,代表着过去,承载着未来。
走进活水村
一座耸立在村头的烈士陵园成为人们缅怀先烈、崇尚英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蓄力量、奋勇前行的精神丰碑。
修建襄渝铁路的32位英烈长眠在此,年龄最大的3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在如花的年龄里,他们为了祖国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活水村革命烈士陵园”几个大字,门框上一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对联,让人顿时心生敬仰。高大的纪念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显得格外耀眼夺目。32个水泥坟冢好像32位披着铠甲的战士,战斗在修建襄渝铁路的崇山峻岭中,鲜红的碑文仿佛烈士们流淌的血液,染红了巴山。20世纪70年代,几十万像他们一样的“三线”建设者,用青春和生命打通了祖国西南与全国的联系,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英雄故事。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一段葫芦丝从村中传来,循声望去,一位10多岁的穿着红色汗衫的小孩正吹奏歌曲《万疆》。见到有人到来,小孩羞涩地躲进了屋里,在大家的一再劝说下,小孩羞答答地倚着门框,又接着吹奏起来。那悠扬的声音,把我们带到了过去,感受到了先辈的伟大,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看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
观看展览馆
说是展览馆,其实是基地,叫“巴山精神教育基地”。一长排高大的房屋,静静地站立在黑水河畔,几棵挺拔的水杉,在岁月的风尘里摇曳,一枚屹立在基地门前的奇石,如同别在基地胸膛的勋章,诉说着巴山铁路人奋斗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末,80余万铁道兵、民兵和三线学兵浩浩荡荡开赴“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天天云雾罩,半年雨绵绵”的大巴山,以“汗水融化千重岩,风枪打穿万重山”的干劲,以“铁路每推进一公里,几乎就有一名战士倒下”的巨大代价,在地震带、岩爆区和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施工技术下,修通了襄渝铁路,天堑变通途,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为历史。
新一代巴山铁路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坚持在大巴山中安心、安身、安业,硬是把襄渝铁路地质条件最复杂、基础最薄弱、病害最严重的“担心线”养护成了“放心线”,并在一代代铁路人的坚守中孕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成为铁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铁集团党组、共青团陕西省委命名为“全国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巴山精神陈列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巴山职工文化创作基地、党员活动阵地和巴山精神报告厅组成的展览馆,真实再现了“会战襄渝”“艰苦创业”“强根固基”“和谐共建”“薪火相传”的场景和一线天景观、黑水河钢梁桥、大巴山隧道、铁道兵留下来的干打垒房屋以及巴山小奥运等,娓娓讲述着从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襄渝铁路从动议、勘测、设计到建设运营的艰辛历程,生动展现了襄渝铁路修建史、巴山铁路人艰苦创业史、强根固基科技养路史、共建路地和谱美好家园史、薪火相传砥砺奋斗史。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等100多个奖牌是对巴山铁路人的肯定;“巴山魂西铁人”“巴山护路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路魂”“巴山精神中国力量”等几十幅墨宝是书法家对巴山铁路人的赞歌;《丰碑刻在大巴山》《巴山精神:铁路人的精神富矿》《以巴山精神为动力,推进铁路企业科学发展》等篇篇报道是全国各大媒体对巴山铁路人的弘扬……巴山铁路人将“巴山精神”视为巴山之魂、护路之本,在时代的洪流中持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