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岭遗址位于石泉县城以北30公里的云雾山镇官田村境内,遗址占地面积近百亩,现存清代至民国期间建造的石碑20余方,记载了“鬼谷子经历之处”及重修天台寺的历程,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当地宗教传播和汉水流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开发,目前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区。 张磊 摄
遗址中厢房的主体结构
2018年,新立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牌
遗址内现存的石碑
航拍视野下的鬼谷岭遗址主体
铁瓦殿正殿的屋脊和“铁瓦”
铁瓦殿正门和看守人员
铁瓦殿正门牌匾
铁瓦殿位于汉阴县平梁镇凤凰山主峰之巅,南俯汉江,北望月河川道,四面临绝。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原名离尘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清光绪年间的扩建,方有现在的规模。现有正殿、偏殿、东西厢房、偏房共8间,碑刻10余方,所有屋顶全用铁瓦覆盖,故得名“铁瓦殿”。2014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磊 摄
□ 记者 梁真鹏
安康文庙是安康古代州府祭祀孔子和生员读书的地方。如今的安康文庙大成殿位于安康市汉滨区新城街道东井街。
安康文庙始建于元至正元年,原址位于老城区,元至正十年(1350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和明成化四年(1468年)多次进行修缮。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因遭洪水破坏后迁建于新城今址。安康文庙大成殿,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严谨、格调高雅,是安康市内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无论是营造水准还是人文内涵,都是安康古建之精华与集大成者。
据文史专家、汉滨区文物所原所长李道平先生介绍:安康自古崇儒重道。现存的文庙大成殿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宽26米,进深18米。单檐歇山式建筑,建筑面积463平方米。大殿台基高0.7米,五级台阶,砖、石砌筑。大殿屋顶为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有剑把式正吻,四条垂脊有鸱吻。屋面方椽平列,筒、板瓦覆面,兽面纹圆形瓦当和三角形滴水。四周外檐施柱头科斗拱和平身科斗拱,斗拱为六铺作重拱出三挑,施琴面昂。四角施角科斗拱,支撑飞檐翘角。据《地方志》记载,为祭祀大教育家孔子,至清中期安康有七个县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文庙。这些文庙变成了那时的教育、文化中心,为繁荣地方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现存于安康城区新城的安康文庙为当时州庙,是其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文庙。
殿宇屋架为抬梁式,七架梁。屋架结构为十一檩双步廊式。梁间施单拱交麻叶斗拱,檩下有枋,檩、枋间置平身斗拱。整个殿宇由二十四根直径0.48米的大梁柱支撑,柱下有圆形石雕柱础,雕朱雀、玄武等纹饰。殿内空间宽21.5米,深14米,面积301平方米。山墙和后檐墙用青砖砌筑,后檐明间辟六扇槅扇门。前檐明间、次间各辟六扇槅扇门,稍间为槛窗。额枋及斗拱施旋子彩绘,大门上方悬挂龙纹竖额,书“大成殿”三字。
数百年来,安康文庙累遭人为、自然的破坏,历代多次维修、重建、扩建。《兴安州志·学校志》记载:“文庙,在州治之南崇道街。前代无所考。元知州唐天骥建。后五十余年,为至正十年庚寅,达鲁花赤买闾重修,郑均为记。”明洪武五年,知州马大本重建。永乐十四年,汉水坏庙。成化四年,知州高嵩修大成殿,戟门、左右角门,棂星门,两庑各九间。又三年,王坪代任,再加修葺。
在清代后期维修时,曾在四个檐角各增一根方形石檐柱,石檐柱宽0.28米,厚0.22米,高5米。在东北角的石檐柱上刻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次修复、重建铭文。
新中国成立后,文庙为机关单位用房,后遭破坏。仅存一座大成殿作为单位的大会堂和库房使用。由于年久失修,墙体斑驳,脊塌檐残,屋面长满了青苔杂草,岌岌可危,后期废弃闲置。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安康文庙大成殿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后,使用单位迁出,将大成殿交予文物保护部门管理。
2008年12月,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文物局的积极支持下,安康文庙维修保护工程开始施工。一期完成了文庙大成殿的修复工程,并通过验收。二期工程于2010年10月启动,目前,安康文庙的核心区段已基本恢复,建筑棱翘分明、雕梁有致,殿内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本着保护、利用、传承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好珍贵文物古迹的同时,文物部门还以此为依托,建立了安康教育博物馆,为文庙增添了新的内涵。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并举的陈列展览,向世人展示安康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今昔;展示儒家文化与思想在安康传承的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
(本文配图由李道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