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荣
在壬寅虎年七一前夕的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向大地,唤醒了世间的生机与希望,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教师们已齐聚在校门前。安康鸿志学校30余人怀着崇敬与向往之情,去瞻仰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旧址,缅怀先烈,接受红色革命历史教育。
紫荆镇 刘欢 摄
随着引擎的轰鸣声依次响起,车队缓缓驶出校门。那一辆辆排列整齐的汽车,宛如一条巨龙,沿着蜿蜒的道路一路朝北,向着目的地——汉滨区紫荆河进发。
坐在车内,我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中涌起层层波澜。这条熟悉的公路,曾经见证了我青年时的奋斗与拼搏。四十年前,我与大外甥曾一同乘坐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走过这条路,那时路窄坡陡,弯急河深,险象环生,我们在颠簸中前行,心中充满了迷茫与对未来的憧憬。如今,这条公路已经变得平坦宽敞,那丝带般的柏油公路环绕在恒河的绿色山水之间,宛如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正当我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之中,陈老师提醒大家:“大河到了。”我抬头望去,只见窗外高楼林立,大河两岸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桥头边上的农贸市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车小车左右穿梭,摊点排列整齐有序,农副产品等琳琅满目。这与我记忆中破旧的老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我不禁感叹家乡的繁荣与历史巨变。
汽车穿过大桥,上了一个陡坡,拐了一道急弯,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紫荆河。紫荆河位于大河之上,是汉滨区紫荆镇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山高河深,视野开阔。对面山崖上的刘家大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看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两座公路大桥横跨两河之上,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旧址矗立在两河中央的山顶上,仿佛在讲述那段触目惊心的革命故事。
我们一行人从河的南岸下车,走过左边横跨河谷的大桥。桥下溪水潺潺,桥北长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枫杨树,宛如一把撑天的巨伞,为大桥遮风挡雨。我们沿着近百米的90度Z形水泥天梯攀登而上,扶着铁链护栏,屏息凝神,历经半个小时的攀爬,终于登上了山顶的纪念广场。
广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三四百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右侧建有一处英烈介绍长廊。走进长廊,两侧展示的革命历史及人物介绍,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小广场上是高大雄伟的纪念塔,塔身上“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地”12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彰显着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塔下是大理石基座,四面镌刻着周恩来的指示和英烈名录等,绕塔浏览一圈,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三三两两分头观看文字介绍后,在小广场集合列队,面向纪念塔,全体党员举行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向革命先烈鞠躬默哀。当我第一次见到亲人王永常的名字镌刻在纪念碑上,家国的情感涌上心头,眼泪自然溢出……
仪式结束,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山顶、离开了亲人先烈,折回到小河南岸,参观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史展览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深入了解了这支军队的斗争历史。1935年冬,西北警备二旅四团九连率部起义,从西安进入秦岭山区。1936年8月13日,在紫荆河刘家大院召开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大会”。在军长何振亚的领导下,这支军队在安康、旬阳、汉阴、石泉、宁陕、镇安等秦岭山区开展了一系列武装斗争及宣传活动。他们虽非共产党员,却组织带出了一支千人的革命军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今天重走大河之路,来到紫荆河,我不仅看到了在家乡的土地上,山川秀美,空气清新,人杰地灵,如今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也看到了先辈及亲人们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开展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特作《凭吊先烈》一首,以抒感怀。故乡风景何其多,烈士英名照山河。江山得来实不易,寻古凭吊忌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