朿龙
对于Beyond,我顶多算一个歌迷,连铁粉的资格都不具备。年少时,听Beyond纯属一种形式主义的行为,三十多年间,悄然地让经历与折磨把这种行为变成了一种意识,虽谈不上是润物无声,但情感的流淌一直相伴。无论是悲伤、犹豫、喜悦、憧憬,都能在旋律的撩拨下,沉寂在忘却时空的徜徉之中。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共鸣。我不敢确定,听Beyond的人都能生出共鸣,但当60后与00后共唱一曲《海阔天空》的场景不时出现,起码会让人生出价值这个概念。与魔岩三杰的小众与高束相比,Beyond是接地和亲和的。这种接地并没有使专业的显现淡化,相反因为亲和而使得受众变成普遍的大众化,能够跨越至少四十个岁月的时空,能够消除几代人对于音乐认知的代沟,这就是Beyond的价值,是Beyond对于音乐所贡献的价值。无论与商业有无关系,有价值的艺术,必然都会顶着一圈金灿灿的光环,来体现价值,什么耳熟能详,什么争相传唱,也会在依附在价值的周围,就如同清末京城谚语;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那是京班大戏,西皮二黄,是有价值的。
对于Beyond而言,价值也许并不仅仅存在于此。作品的经典,艺术的追求,音乐的理念等等。诚然,这些我都不懂。唯一了解的就是不易与坚守。今天,对于铁粉们而言几乎每一首Beyond的原创作品无不被奉为经典,于我而言经典的恰恰是这份坚守,坚守的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一种执着。而坚守者,坚守着不易,不移,不已。对于Beyond而言,除了音乐,除了作品,再无其它。作品即是世界,即是生命,即是唯一。这就是价值,是贡献给成功的价值。梅先生说过:大凡能成角儿,无非是除了唱戏啥也不想干,啥也干不了。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也许,黄家驹本身就是Beyond的价值。他的经历执着坚守不易,推动了Beyond走向成熟高峰辉煌,直至价值的顶峰。三十一年的人生,生前辉煌,身后辉煌。想起一位名家谈到李少春大师的英年早逝,说他就是到这个世上唱戏来的,他唱完了他的戏,他就走了。基于此,对于Beyond的没落,也许京剧名角儿挑班儿一样,角儿没了,戏班儿就不在了。
如是Beyond,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许还有一缕文化精神。现象,可以感受,精神需要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