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世刚
每回到老家流水古镇,瞭望浩瀚瀛湖,恍如湖底昨日的流水店就在眼前,挥不去的是相思,抹不掉的是记忆,往事如烟,父辈们在这里辛苦劳作、生生不息,也有我们在父辈庇护下的美好童年。
汉江自西向东川流不息,汉江孕育了汉文化,汉江养育了她的子民。流水店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古店东南陈家坝,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后因汉江洪水经常泛滥,才逐渐废止。明清之际,由于汉江航运的发展,古镇成了入川下汉口的重要码头,又加之本地盛产漆、麻、耳、棓、生丝、茶叶等农产品,古店又成了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一时间商贾云集,许多人逐渐喜欢上这山这水,乐不思蜀,在这里定居下来,人多了,古店便成了规模,人们就以街中心的几棵柳树命名为“柳树店”。后来,也许人们更钟情于这里的青山绿水,于是在口口相传出现了错讹,便把这里叫作流水店。自新中国成立起到80年代初,这里便是安康县流水区区公所所在地,从安康县城沿汉江溯流而上,到流水店100余公里,坐船需要一天时间。
流水店依山傍水,宛如一巨人呈两腿分开坐卧在汉江北岸,后山是寨子梁,犹如巨人的身躯。站在寨子梁俯瞰流水店,眼前是奔腾的汉江,右腿向前延伸,她的右面是流水河,脚尖伸向流水河与汉江交汇口,从河口往北走,房屋对面而建,中间算是街道,街道宽约四到五米。依次排来,先看看所在单位,这里有食品门市部,后面是食品加工厂、屠宰场、酱货厂,迎街面有国营旅社,能容纳60人住宿,旅社后面是供销社铧厂。临街面紧挨着是运输社、搬运社。再就是区公所,这里面积不大,能容纳30人办公,下辖9个公社(香山、大河、长安、正义、临江、月池、新垻、河心、流水),区公所后面是发电厂。街道同时有国营食堂、银行、理发店、集体商店、农资门市部、集体缝纫社,以此为节点人们习惯叫上河街也叫上码头。继续向北走有粮站、供销社食品门市部、供销社农产品收购门市部、供销社日用品门市部、税务所、后来有了工商所、木器社、铁业社、医院、邮电局、油房、兽医站为节点人们习惯叫中街,也是正街,这里最繁华,集市就在这里,也是赶场的地方。从兽医站往东也就是左腿向脚尖方向为单面街,后靠寨子梁,房屋建筑多为靠山墙,面前便是汹涌波涛的汉江,脚尖处是易家河与汉江交汇口,脚背是流水公社办公所在地,门前有一棵皂角树,为千年古树,树下有300平方米垻地,皂树的遮阳面达200平方米,树根伸向汉江,树旁就是渡口,无论是赶集的、上学的、南来的北往的,只要往返汉江都要在树下歇脚等渡船,人们习惯称之为下店子也叫下码头。
流水公社靠后便是流水小学所在地,能容纳600小学生上学,从街道到学校有一公里,一条崎岖的小路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
流水中学则在流水河口过河向西500米处,这里是安康县一九五八年建立的县级第五中学,昔日流水区、岚河区、石转区的高中生都在这里住宿就读,成为年轻人走出大山的希望摇篮。
流水店的独到之处是居民与各单位交叉居住,房屋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以木质结构为主,在临汉江面和流水河面多为吊脚楼,圆木支撑在悬崖上,几百年不腐,门面都是木板拼起。流水店的街道不长,从下码头到上码头就一千米距离。从解放到80年代初,流水店有住户150余户,常住人口也就千余人,他们是居民户口,吃商品粮,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家里有人在这些单位、部门上班还有在下面公社工作所得养家糊口,没有就业的街道居委会组织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体,把劳动力组织起来办起理发、缝纫、搬运、补锅、修锁、照相、刻章,开油房、挂面房、榨油房、罐罐窑、砖窖、石灰窑、纸厂、船厂等,人们生活必需品除计划经济凭票供应的粮油、食盐、煤油、布料外,基本上是自产自销,自给自足。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分配形式,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在流水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码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会满足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他们会自觉地把劳动所得记入集体账户,按日记分,按月分酬,按年分红。诞生了裁缝师、剃头匠、铁匠、铧匠、木匠、篾匠、石匠、瓦匠、漆匠、油匠、弹棉花的叫弹花匠、打草鞋的叫鞋匠、阉割猪的叫敲猪匠、屠夫叫杀猪匠,在那个年代也把教师习惯称为“教书匠”。到乡下担担售货的叫货郎,各种职业应有尽有。每一个行业的人们都传承着古老而精湛的工匠手艺,造就了流水店人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人格魅力,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运输社船工,他们占流水店户数的五分之一,船工们把漆、麻、耳、棓、生丝、茶叶等农产品、小道河的石炭运到湖北汉口,卖的钱再买回生活必需品或者度荒的粮食,一走就是三个月,有时会是半年,冬春季汉江干涸,河道不畅,特别是从汉口返回流水店或者到紫阳县、石泉县,要用纤绳一步一步肩扛背拉前行,过滩时更需两手着地爬行,艰难挪步,一双草鞋走天下,遇有悬崖攀爬前行,在江面与悬崖约二十米处,有一条纤夫小道呈现世人面前,尤为壮观,有小道上的树根经过无数次的攀抚,变得溜光溜光,更有那高亢激昂的船工号子催人泪下。特别是洪水来临,稍有不慎便命丧滚滚汉江。船工们无论是面对三伏的炎炎烈日、洪水猛兽、还是三九凛冽刺骨的江水,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劳作着、耕耘着,黝黑黝黑的脸上写满了人生的沧桑。这一辈人,受尽磨难,积劳成疾,过早离亲人而去。他们活时希望有一天后代人不再受这样的罪,而这一天已经实现,西北最大人工湖的建成,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往日的流水店已长眠湖底,成为过去,一个生机盎然的流水古镇展现在世人面前,有了旅游船、货船,巨龙声声从这里穿过,高速公路直通流水古镇。
迁建后的流水古镇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小镇之一,观古镇、畅游瀛湖、品瀛湖鱼、住民宿,让游客流连忘返,旅游已成为流水古镇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