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菊
董小姐每年回来,提前好些日子就发信息,间接通知我提前请假。我们用一天时间把小城逛个遍,再用小半日在家给她做一顿家常菜。她逛得吃得跑不动了,心满意足地叹息回家真好!有一回,时间实在腾挪不开,就带她去三嫂私房菜,路上她一个劲儿抱怨,说没吃着我做的菜有点亏。尝过几口就有些无状了,筷子雨点一样落下,嘴里还嘟囔不该没早点带她来。当时点了什么菜,不太记得了,只一个秘制带鱼和酸辣牛头皮记忆深刻,因为此后她回来,只要去三嫂私房菜,必点这两样。董小姐是我卫校同学,同乡同班同桌同宿舍,同一天生日,还常分食一份饭菜,挤一个被窝取暖,相互间比亲姊妹还随意。因她爱臭美,同学们都叫她董小姐,董是姓,小姐是做派。
三嫂私房菜门脸儿不起眼,不知道的人一晃就过去了,在平利小城人却是个吃家常口味的熟馆子。人们偶尔懒怠做饭,又不想亏了嘴,就去三嫂私房菜叫上两个家常菜。家里来了知己客人,不用讲那虚头巴脑排场的,也多会带去尝一尝三嫂私房菜。娃上中学的几年里,我是三嫂私房菜的常客,工作忙或头痛脑热怕动弹了,打电话叫上两个菜,接娃时一并打包带回。几年下来,两相就混得很熟了。
小饭馆位于县城老街东关十字路口拐角处,老板姓王,排行老三,为人和气,街坊们都管他们夫妇叫三哥三嫂。三哥就是老街东关村人,家里原在东关外有几分菜地,早年学了驾驶技术,家里有辆小货车,忙时跑车,闲时在家帮三嫂侍弄菜园子。三嫂是个心里有谱、眼里有活的人儿,人长得周正,做事也利麻,言语不多却极为能干,尤其一手好茶饭为人称道。
起意开饭馆是不得已而为之。20世纪90年代,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县城框架不断拉大,东关村原在县城顶东头,慢慢就成了城区中心地段,村上的土地被征用,盖成了学校、居民小区、机关单位和农贸市场,三嫂被动失了业。他们家临着老街,门前整条街道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摊点,人流往来不息。三嫂也就在家门口摆起了小菜摊子,进些大棚蔬菜,偶尔也盘些农村时令菜,带娃卖菜两头兼顾。生意时好时坏,零打细算,一年下来将将保本,主靠三哥跑车养活一家大小,日子慢慢就有些捉襟见肘。
三嫂是个有心人,她发现小城人都特别青睐时令菜,不喜反季菜。老街上有几家小饭馆,说是家常菜,但又学那大餐馆,弄得不伦不类,生意都不咋地。思谋着自己的一手茶饭在娘、婆二家都是拿得出手的,家里的房子本就临街,稍加改造,开个家常风味儿小饭馆,或许是条出路。和家人一商量,都觉着是个不错的营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临街的大门拓宽,在门厅设一简易吧台,一小酒柜,两桌散坐,左右各一间小包房,后门外的小院连通着厨房,日常洗涮都在小院。几下一倒饬,一个九十多平方米的小饭馆就有模有样了。因手头紧,也因定位“家常”,门脸装饰极寻常,招牌更直接,就叫个“三嫂私房菜”。
最早一帮食客是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这得益于三嫂两口子的好人缘。大家怀着帮一把的心思光顾,吃过几回,发现这家常菜还真是“家常”!正经的家常菜蔬,家常做法,家常口味,啥季节啥菜,炒菜只用葱、姜、蒜、辣子、花椒佐料,用大骨汤提味儿,不用鸡精、味精、酱料这些调味品。素菜类,白菜,洋芋,豆腐,豆芽打长线;其他如竹笋,菜薹,萝卜,莴笋,香菇,芹菜,豆角等应季上;偶尔还有些野菜,鱼买小河鱼,鸡用土鸡,猪肉买农村家养的,牛头皮,猪头肉,猪肝,大肠和肚子都买了新鲜的自己拾掇自己卤;蒸碗儿一次只备上三五日用量,确保新鲜不差味儿。平利人多好一口酸辣,像牛头皮、猪头肉和肝肠肚子都少不得佐以酸辣。三嫂就买了陶土坛子自己腌菜,辣子白露过后一次挑足一年的用量,清一色的乌红辣椒,腌好后黄亮泛红,配菜好吃又好看。用这老酸辣子水泡菜,香辣酸脆,味道又正又足。菜色家常,价格也是个平民价,寻常人也都吃得起。
酒香不怕巷子深。慢慢口碑出来了,客带客,不甚起眼的小馆子,生意还就旺得不行!起先是三嫂一人经营,后来,三哥处理了小货车,一心一意当起了二把手。
生意火爆了,有人就猜测,这家伙怕不得装修涨价,弄些洋式菜上台面,整些噱头唬人。也有知己亲友建议,改了门脸儿,扩大店面,招些人手,做个甩手掌柜,岂不轻松风光!三哥三嫂意见出奇地一致,说不装修也不换牌儿,这辈子就安心守着这个店,做实实在在的平利人,做地地道道的平利菜。还很与时俱进地弄出个“光盘提醒”,凡是去店里吃饭的,按客人食量上菜,杜绝浪费。
三哥三嫂分工明确。灶间的事儿三嫂一应包揽,端茶倒水,上菜添饭,算账结账这些跑堂的活儿都是三哥的。三哥笑呵呵地前后支应,看客人吃得差不多了,估摸着够了,告知一声,再要加菜,坚决不上。生客一般会略犹疑,了然后欣然致谢,有的还好一番感慨!熟客一般都呵呵笑,连连说好。偶遇客人坚持加菜的,三哥就娓娓地讲一讲“光盘行动”,说到动情处,还会说到小时候饿肚子的苦楚,听得人心里暖暖的酸酸的,也就欣然说好。小酒柜里也备有些酒水,几样啤酒和几样小瓶装白酒,价格与超市一般。客人点了酒水,喝得气氛浓烈了,说话高声大气起来,三哥就断不供酒了,任客人如何缠磨,油盐不进也不恼,从头到尾一个笑模样儿,只说这玩意儿不多不少是好物,多了伤肝儿伤肾,弄不好还伤人伤情分,尽兴了就好!
如此三番两次,熟客都习惯了,无特殊忌口一般也不看菜单,只说几人吃饭,几荤几素,偏酸偏辣或偏清淡即可。菜单密密麻麻两大张,冷热蒸煮看起来近百种,划拉掉不应季的,日常有的不过二三十种。没有的点了也白点,要多了三哥还会给来一堂“光盘行动”课,谁闲得没事儿找课上?熟客中有些好扎势子的年轻人,酒上了头,就咋咋呼呼地喊叫加菜。三哥佯装看不明白,菜不加但笑呵呵地把面子给足。
我几次遇见,待人走了,忍不住问。他笑说:“年轻人嘛,哪个不张势?能张狂是好事儿,说明还年轻呐。”我就赞他好心态,活得通透。他呵呵笑,说不都从小年轻过来的嘛!二十来岁的人,如果都和咱一样心气沉,一辈子按一个模子活人,那活得啥滋味儿哩!再说,客大客小都是衣食父母,都得好生待承哩!我听着也呵呵笑,说你这个饭馆是家常!菜家常,人家常,人情也家常。他也嘿嘿笑,说你也是个通透人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