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崇庆
儿子结婚快一年了,仍不见“早生贵子”。我就想催催,怕他们成了所谓的“丁克”。他妈劝我再忍忍,我就耐着性子,循循善诱:“我们两边大人,老了都有退休金,孙子的抚养教育等花费,你们不用操心。”他妈察言观色,又补了一句“趁我们现在身体还好,还能给你们当免费月嫂”。他皮皮地笑着,拍拍他妈的手说:“你们两个老同志,只要天天快乐就好。我们的事情,你们不要操心!”这就惹得我有点狐疑,便搬出“不孝有三”等古训来教导他们。时间长了,我终于忍无可忍,抛出一句“若身体有问题,尽早到医院去看”,不想,就激怒了人家,给我发来长长的语音,什么“老夏同志,我们身体没一丁半点毛病”,只是“想趁着年轻,多在事业上拼拼”等。为什么不早说呢?害得我操了些闲心。
去年五月,他们俩双双晋职副营,儿子还获得了三等功荣誉。我就等着,看他们怎么说。几天后,儿媳终于说话,叫给买些叶酸寄过去。把他妈激动的“马上就办”,而且还到乡下果园里,亲自精挑细选了枇杷寄过去,后来还有新鲜竹笋,直接从洛川发去的苹果等。其实,我们都知道,叶酸啊,苹果啊那边都有,甚至更好,或许邮寄费比水果价钱还要高呢。但他们婆媳俩一个愿寄,一个愿收,乐此不疲,都在默契地给予机会,传递着关心和亲情。
临产前三个月,妻子请了假,过去招呼。有个细节,值得一说。妻子常年忙碌,对八十岁老母亲,无暇孝敬,想借此机会,把大人带过去,尽尽孝心。便忐忑的电话询问,儿媳一口答应,还给外婆打来电话,热情邀请。打趣说“外婆,就像您当年经管外孙子一样,经管重孙儿”。于是,在妻子发来的视屏中,常有他们祖孙三代,聚在一块看电视,儿媳挽着外婆在林荫道里慢慢散步,给外婆夹菜等温馨画面。旬阳与南京饮食各异,但儿媳说婆婆做的饭好吃,婆婆说,南方的偏甜偏淡饮食,也能吃得惯。其实,他们都没有说实话,都在互相体谅和包容。但有一点是真的,家懒外勤的妻子,在家里很少拖地和买菜。但在南京,每天起早到菜市场,就是为了给儿媳买回最最新鲜的食材和水果。
终于要生了。妻子从千里之外,给我打来电话,说已进产房。从她颤抖的语音里,我能感受到她的喜悦以及对儿媳的担心关心。儿子立即请假从无锡朝南京赶,匆匆忙忙中,不忘给我和他妈“警示提醒”:你们关心孙子是对的,但首先要问候关心儿媳。二是提醒他妈,密切关注护士,不要把孩子抱错了。他这第一点提醒真是多余。妻子给我发来微信“母子平安,千金。”我静静坐下来,慢慢地喝了一口茶,才觉得喉咙干得难受。所好,孙女的外公外婆都提前过来照顾,加之又到了月子会所,有月嫂专业护理,一切都好。第一次偷偷告诉大家,妻子曾挤出一个多月的工余时间,在一个很专业的月嫂培训机构,认真地学习专研婴儿的护理和早期教育,且取得结业证书。但她如履薄冰,就是不敢把学到的实践用在孙女身上。我理解,这是对孙女另一种深深的爱。
第三天,儿子给我发来微信,叫我给孙女起个名字。我知道,那是他的礼节和情商。我婉言推辞说,“爷爷奶奶都是乡镇干部,名字起得土,外爷外婆是大学教授,请他们给帮忙”。一会儿,他俩就把名字公布出来,征求我们意见。说是他们俩苦思冥想了三天,又在诗经、楚辞里寻章觅句,才最终敲定的。与其说是征求我们长辈意见,不如直接说告知我们,因为只提供了一个选项。我们都点赞说“好”“很好”“非常好”。
孙女出生第九天,我请假过去探望。明知道她稚嫩的小脚丫,经不起鞋的磨合。但我还是专门把那只小巧精致的小红鞋带过去。那是几个月前,我和妻子在一位83岁太婆的手工店买的。她一边用红纸包好,一边祝福“孩子平平安安,见风见长,顺风顺水,长命百岁”。在婴儿床前,她酣睡的姿态,是29年前他爸的模样。她粉嫩的小脸儿,均匀的呼吸,触动了爷爷心底最最柔软的爱怜。正巧,她醒了,奶奶说“看看爷爷”,她清澈的眸子真的动了动。我兴奋地自作多情,孙女说了“爷爷是个好爷爷”,然后又说了“这两家人都还不错”。
回来后,几乎每天,我都叫妻子发回视屏。然后,看着看着,不经意就会笑出声来。最近,开始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了,又到书店去预定少儿连环画之类。喜得麟孙,幸福绵延。哦,当爷爷了,升级三代了,却俯首甘为,位极人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