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成斌
峰峦如聚,骤然间高耸直入云端。层林如海,延伸到远处的地平线。蓦然间,群山林海幻化成一幅生活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在茫茫深山里劳作的汉子,小心翼翼敲打着火镰,准备点燃烧荒的火种;常年往返于川陕之间,肩负着沉重盐包的苦力背伕,在陡峭的小径上艰难行进;烧炭的爹爹两鬓如霜,坐在大青石旁,皴裂的手掌掬起涧里的溪水,打磨着卷刃的弯刀;被炊烟熏眯了眼的伯娘,正拨拢火塘里的柴火,煮着吊罐里咕嘟作响的汤水;梳上发髻开了脸的新妇,在房中深深守候,纳着针脚密实的鞋底,企盼着外出谋生的夫婿回还;年幼的蒙童低头而立,胆怯的目光窥视着先生手中的竹板戒尺,不时地吸着鼻涕,略带颤音,背诵着新书;还有那黑色纺绸帕子缠头,手持火铳,脚蹬麻耳草鞋,呼啸着猎狗驱赶野物的精壮后生。乾五也正是这画卷中的一员。
来到八仙镇龙门村,意念驱使着我一路前行,不断接近我心中一直默念的那个名字——廖乾五。
满怀虔诚,走近廖乾五烈士故居。推开虚掩的房门,须臾之间的恍惚,随着门轴吱呀转动的声音,斑驳的光线透过空气中飘动的点点浮尘,跨越时空的重重界限,再次聚焦与回放,如同一部胶片放映机,在齿轮的沙沙声中,播放着廖乾五光辉革命的一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岁在丁未,农历正月初一。流溪河桥畔廖姓人家的弱冠少年,辞别了家中兄嫂和新婚妻子,投奔远在湖北谋事的次兄定三。朔风萧萧,犹如易水悲歌,年青的背影在冯家梁凌冻的山道上踽踽而行,孰料此去俨然成永别!乾五自幼随秀才功名的大哥翰屏读书,长兄若父,且执教极严,忠孝节义根植于乾五深厚的精神土壤。翻开先驱传记中收录的乾五所撰写的征讨檄文、作战文书与往来手札,文采跃然纸面,莫不慷慨激昂,那位二哥定三,早年投身于会党,从事当时最为激进的反清大业,以至于乾五后来也投笔从戎,足见对其影响之巨。尚武精神与游侠气质的豪气干云,使得乾五承袭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书剑精神。我以我血荐轩辕,在悲愤中沉积的忧国忧民意识喷薄而出,注定了他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内忧外患的时代中奔走呼号,播撒下工农运动的星星之火;在戎马倥偬的征途中,于枪林弹雨的火线上,诠释着对信仰真理的赤子情怀。当年,乾五的文韬武略让那些高傲的少壮军人们心生敬意,还有那些曾经在铁军效力的赳赳健儿和以后影响了几十年中国历史的俊杰们,当年还只是肩扛汉阳造,背诵总理训词和三民主义,接受步兵操典训练的黄埔生。关山度若飞,北伐军锋镝所向,势如破竹,无不摧枯拉朽。汀泗桥头,枭雄吴佩孚据险而守,临阵几度易将,督战队的大刀和斩落的首级丝毫不能阻挡势如潮水的溃军。威镇各路军阀的直系精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面前,不堪一击。是役,大捷。斩获颇丰,享誉华夏。成就了“铁军”的赫赫威名,身为第四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乾五功不可没;武昌城外,北伐军全线压境,穷途末路的直系刘玉春部一筹莫展,只得缔结城下之盟。此战,全胜。武汉三镇,一鼓而平。九江城内,一只泛波甘棠湖上的“小划子”中,酝酿着将影响和改变中国共产党命运的历史决定,乾五也在其中。南昌首义的隆隆炮声中,在一群胸佩红飘带的人们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还诞生了一批后来战功赫赫的将帅们。谁能想到,乾五竟是这支部队里大名鼎鼎的贺军长的入党介绍人。更让人惊叹的是,翻开他的传记年表,何等壮怀激烈!乾五参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前期的诸多大事件,在中国地标性的省份与城市都留下光辉足迹,北京、两广、闽浙、海南、上海、香港,还有烈士生命的节点——湖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身为湖南省军委书记的乾五,不幸被捕。国民党当局威胁利诱、严刑拷打,都未能让这位信仰弥坚的中共老党员开口。惧于乾五在两党以及军政界的崇高威信,不敢公开审讯,竟将乾五秘密杀害。三湘毓秀之地的长沙,竟成将星陨落之处。
百年已逝,世事沧桑。在人们怀念的河流中,时光刻下了记忆的波纹。伫立在夏日的龙门街边,在流溪河的波光粼粼中,思绪被静默叩开,我反复打捞这些闪光的灵魂。他们划过生命弧线的最顶端,哪怕只有短短的一瞬间,都留下了极为华彩的轨迹。追忆在岁月的苍穹深处,怒放成那漫山遍野的烂漫山花,我将缅怀的文字,祭奠着这些已经化为秦巴风骨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