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焕龙
迎着初春的暖阳,走进秦岭南坡的傅家河,走过“八一水库”的库东公路,来到开满山桃花的赵沟,看到一座横跨山间的公路桥,我的眼睛为之一亮:这就是陕西省的首座“慈安桥”!
这座桥的来历,得从1997年夏季说起。
这年“5.1”刚过,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慈善协会常务副会长蔡肇发来到安康,带来了刚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岗位转任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的徐山林交办的任务:筹办陕西省慈善协会首个交通惠民项目!
事情的缘由是:头年夏天,《陕西日报》的“社会大视野”专刊和《羊城晚报》发表了松坝小学学生划轮胎过河的图文报道,指出位于安康市(现汉滨区,原安康地区所辖的县级市)茨沟区松坝乡的全省重点工程“八一水库”,自1961年建成主坝、下闸蓄水后,就中止了库东的交通,给赵梁、黄龙、龙洞、鸭蛋河、惠坪5个村的4000多人造成了“过河难”。经河东便道绕行一般要走15公里左右,因此出现了学生划轮胎上学的奇观。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在广东打工的李增福于次年春季看到一条消息,得知由徐山林负责创建的陕西省慈善协会已于1996年7月28日成立,他马上寄来一千元钱,附上刊发这一报道的《羊城晚报》,还写了一封信,说基层政府经费困难有心无力,广大群众急切盼望解决此事,恳求徐山林出面兴办这一善举。他说:您1976年从省农办副主任的岗位上回安康担任地委副书记兼安康县委书记,头次下乡检查春荒、调查生活救济情况就到了松坝,进了八一水库对面的几个村。您既熟悉这里的情况,又是个为民办实事的好领导,我们特意请求您来解决这一关乎人命的大问题!为此,徐山林就委派蔡肇发来调研办理此事的方案。
蔡肇发临走时接的任务,是解决渡船问题。但到当地一看,两岸沟岔深、人户稀、山路多,环库近三十公里,根本不是几条船能满足的,加之人工、维修、更新等后续费用不便落实,就接受了当地干部群众关于修路的建议。他当场打电话,征得徐山林的同意后,便和县级安康市政府办、交通局及谭坝乡政府的有关人员忙了三天,拿出了兴修库东公路的规划方案、测设草图。
徐山林召集省慈善协会有关负责人和交通、水利专家研讨后,确认了这个方案。次日,止园饭店两位经理来找他,听说他在领办慈善事业,就想献点爱心。得知这个项目要花20万元,他们表示全额资助。徐山林认为,止园饭店刚由省政府招待所改制为企业,眼下困难较多,赚钱也不容易,就表示由省慈善协会和他们各捐10万元,共办这一善事。
方案确定,经费解决,谭坝乡立即组织施工。安康于头一年11月底完成了基层政权撤区并乡改革,原县级安康市茨沟区的松坝、谭坝二乡合并为谭坝乡,乡政府设在谭坝村。原茨沟区委副书记李支文时任谭坝乡人大主席,他是松坝乡后沟村人,住在八一水库西岸的松坝小学旁边,曾在松坝乡工作多年,对这里人熟事熟,就被任命为库东公路总指挥,全权负责施工组织。市交通局副局长李光兴,是当初测设路线时的责任人,就由他和公路站长负责技术指导。省市乡之间的总协调,由时任市政府办公室主任邹顺生承担。
李支文带上库东5个村及库西松坝、后沟两个村的支书、主任、文书,以及乡上的驻村干部、联片领导30多人,经过三天的现场办公,明确了分段修路任务。指挥部决定:慈善资金用于奖补火工器材,各村发动群众采用“义务建勤工”的方式投劳施工。
6月20日全线动工,松坝集镇对面的“漆岩砭”成了拦路虎。这里山岩壁立,寸草不生,黑茬茬的黑火石如被土漆刷过一般油光发亮,松鼠都无法攀爬上去。李支文带上十几名年轻的乡村干部、复员军人,身缠绳索,去打炮眼、放石炮。突破了头道天险后,当地群众一哄而上,他们顶烈日、冒酷暑,昼夜轮班,攻破了一公里长的这段“挂岩路”。
500多名劳力,经过110天奋战,投劳54000多个,打通路基8.7公里,让库东公路从库尾的李家河大桥接上了五茨公路,连通了河东的五个村。
10月20日,库东公路通车典礼在李家河大桥隆重举行,当地600多名群众敲锣打鼓,兴高采烈,松坝小学300多名学生手持彩带,欢迎嘉宾。
徐山林一下车就走进欢迎的人群,握住几位老农和两位老支书的手问寒问暖。发表讲话时,他首先表达了对广大群众的亲切问候,同时介绍了慈善协会的性质、任务和工作重点。他说:慈善协会是替政府拾遗补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民间组织,采用向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募集善款,向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资助的办法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过去我们注重“两扶三助”,即扶弱、扶困和助学、助医、助残,现在看来,还要帮助秦巴山区这些虽然通了县乡、乡村公路,但一沟一河的小路小桥不通的地方,解决局部区域的交通问题,解除少数群众的出行难和农副产品的出山难、农用物资的进山难!他的这个观点,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紧接着,他深情讲开了八一水库。他说:当年我在《陕西青年报》驻安康记者站当记者时,就采访过八一水库,知道这是当时陕西省最大的人工水库,为在月河川道之外,傅家河流域及五里、关庙两个区给安康地区创建“第二粮仓”而修的。工程上马之初因为是以民兵基建团为建制的,所以就叫“八一水库”,为此还把当时的松坝公社、松坝大队都更名为“八一”。那时物资匮乏,但人们精神饱满,战天斗地,斗志昂扬,因此诞生了走红全国的工地诗作《我来了》。他背诵起来,一人诵,百人和,铿锵有力的声音在群山中回响: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因为诗歌感人,徐山林越讲越为激动。他说:八一水库建设,历时几十年,由于条件艰苦,修得异常艰难。当初主要依靠人工开石垒土,再昼夜奋战也进展缓慢,不讲究配套设施,更没有淹没区的经济补偿。松坝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数千人背井离乡搬离库区。但是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工程暂停,没有顾上修建环库公路,让你们受苦了!后来修修停停,直到1976年我回来工作,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才下定决心,完善了西干渠,修通了东干渠,实现了全线贯通。今天,我们修好这条库东公路,既是对政府交通事业的拾遗补缺,也是对八一水库配套工程的一个完善。希望这条公路通车以后,能为当地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人民富裕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徐山林和省慈善协会常务副会长蔡肇发、安康地区人大工委主任熊邦高、地委副书记段君勇一块为库东公路剪彩时,掌声齐鸣,锣鼓喧天,少先队员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试运行的汽车开上了石渣铺成的路面,山风吹来了昨日放石炮残留的火药气味。徐山林感受着路基的颠簸,体会着山民修路的不易。他一边招呼司机开慢点,一边给同车的人介绍:我当年从这里过河,到惠坪等几个村去调研生活安排,开展生产救灾,白天步行,晚上开会,睡在商店的货柜上,吃的是干苕片和火藤根,那才叫艰苦呀!
正说着,见车停了,他才知道到了赵沟,因为无桥,过不去了。
李支文迎上来,高声汇报:目前就剩这座过河桥和前边过沟的三个涵洞,以及全线的边沟还没有修。徐山林问为什么,他说为了保证质量,得花钱去买合格的水泥、沙子、石料。
徐山林明白了:原定兴修4公里干线,补助20万元,你们为了沟通五个村,修了8.7公里,确实辛苦了,确实为难了!那么,修建这座桥,加上那些配套项目,还需要多少钱?
正在这时,河对面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徐山林问这是在做什么,李支文回答:他们是去参加通车典礼的,因为水涨了,不得过河,就等在这里迎接你。
徐山林立即下车,走到路边,举着草帽,向对面挥手致意。
锣鼓声戛然而止,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那边手舞足蹈、声音沙哑地呼唤着。
徐山林急问:他们在喊什么?李支文当下眼睛发红,声音哽咽,语不成句。
徐山林蓦然明白,说声这桥要修,就叫李支文给赵沟对岸喊话:你声大,你给喊,就说我给支持,这桥要修,叫他们继续努力!
李支文把双手合成喇叭状,大声向乡亲们传话:徐省长说了,马上给钱修桥,咱们继续努力!
对面传来了欢呼声,锣鼓声,上百人在烈日之下欢跳着、欢笑着。惠坪村的支书大声喊着:“徐省长,你放心!路通了,我们来接你,去看当年你支持我们修的梯田、建的桑园、栽的油桐、盖的学校!”
徐山林又叫李支文喊话:他们晒了大半天了,快叫他们回去!他们不回,我就不走!
看着乡亲们兴高采烈离去的背影,徐山林对围拢过来的安康地区领导熊邦高、段吾勇和市委书记何俊明、市长李铁兵、市人大主任郑华、副市长胡德真说:咱们开个现场办公会,把这个事情议一下,定下来。我看这样吧,资金我来解决,活路你们来做。我让省慈善协会再支持10万元,你们把活做好,一定要修座结实桥,修条耐久的路!
看见大家鼓掌了,高兴了,徐山林把一脸凝重,换成满面笑容,指着蔡肇发、邹顺生、李支文说:我看,你们几个配合得好,那就继续努力!
在人们的欢笑声中,徐山林上了车。回到李家河大桥,见到几位老农还在这里,他主动下车打招呼。来到“库东公路纪念碑”前,他看了一会儿,转身喊过陕西画报社社长张毓秀、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驻安康记者站站长张会鉴,胸有成竹地交代说:这个碑子得改一下,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能出现我的名字。名称也要改,我想好了,慈善协会今后的陕南山区扶助项目,就以修路架桥为主,路叫慈安路,桥叫慈安桥!
于是,就有了陕西省慈善协会这个全国闻名的“南桥北水”品牌项目。
于是,就有了陕西首座慈安桥。
这座圬工拱桥,长27米、高8米、宽5米,横跨赵沟,实用结实,历经数十年风雨洗礼、数十场洪水冲击,依然为山民服务着。
如今,陕西的慈安桥已突破7000座,安康市已达3000座,为山区脱贫攻坚、山民生产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这座桥,不仅扛起了库公路、宗兴路,而且经过提升改造,沟通了西起大河镇、东到早阳镇的北环线,连接了五茨公路、西康高速,形成了汉滨北山的重要交通网络。
今天,当我们来到赵沟,探访“陕西首座慈安桥”时,当年的赵梁村党支部书记李功军等干部群众赶来,让我们给省市区慈善协会带话:感谢慈善协会,我们永远铭恩,抓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