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春
暑期,孩子嚷嚷着要旅游,我们去了平利县避暑胜地——八仙镇,大巴山第二高峰化龙山屹立于此,这里的夏天如春天。
翻过冯家梁,热浪随即退去,凉爽夏风迎面而来,时光仿佛倒流,一下回到了三月。仰望,天不是蔚蓝,是纯蓝!纯得鸟儿美丽的羽毛和五官都瞧得明明白白,不用说飘过的树叶儿了,小虫咀嚼的齿印和叶茎都衬得清清楚楚。环视,群山逶迤,满眼皆绿,山腰和沟壑渗出的股股清泉,俯瞰,河水清澈见底。
八仙石多地少是出了名的,有限的生存空间,铸就了人们坚毅朴实、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他们依山傍水而居,在岩石上凿出一块块宅基地盖房,稀少的平地,都省出来种庄稼,岩边、沟边、溪边、道边,凡是可以用石头垒出一个平台的地方,都是他们的庄稼地。
极目四望,八仙的街道是石子铺的,巷子是石块围的,屋墙是石砖砌的,房顶是石板盖的。大家纳闷儿,这八仙的“砌匠”用什么神功,将这些奇形怪状毫无规则的“五彩石”排列组合得那么整齐、严密、结实,来八仙的人都要好奇地瞅一瞅这冬暖夏凉的石墙石屋。
龙门桥临街右侧,镶嵌“廖乾五故居”五个红色大字的大理石碑格外醒目,这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四合院式老屋,由前厅、后厅、天井、左右厢房组成,虽然经历了无数风雨,但依然坚韧地矗立着。跨过门槛,厚重的历史气息如清风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光亮可鉴的青石条、灰砖墙上斑驳的苔痕、清檐上摇曳的荒草,还有古色古香的门窗,无声地传递着这座老房和主人的远去岁月。
天书峡是有名的景区,到了八仙,不游天书峡,等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里峡谷幽深,溪流隐藏于茂密的森林之下,时而缓缓而动,时而如万马奔腾。清风徐来,花香扑鼻,令人陶醉,暑热和疲劳顿时消失殆尽。峡谷里岩石全是线条纹状,层层叠叠像书册,人称“天书石”。 大大小小的石头或立或卧、或散或聚,纵横交叠。有的静卧水中,似凶猛的鳄鱼、待命的潜艇;有的低伏岸边,如饮水的犀牛、敛翅的雄鹰;有的因流水侵蚀,变得浑圆油光,像远古时期恐龙的卵蛋、熊猫的幼仔;有的经岁月琢磨,中间凹陷,恰若天然的浴盆、搁浅的渡船。
峡谷下游,有一方破裂的巨石,如刀削斧劈一般,垂直而立,缝隙不足半米,透过裂缝仰视,天似一线。民间传说,曾有蛇妖,偷窥天书,遂遭雷击,劈开了这部天书。那褐色的岩壁,让泉水浸得莹润滑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这么随意地呈现了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图。
夜宿八仙镇,墨蓝色的天幕缀满钻石般的星辰,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仿佛在对话人类、欣赏秦巴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偶尔,一两声蛙鸣虫唱打破夜的寂静,晚风裹挟着茉莉的清香掠过荷叶涟漪的水面,草丛中萤火虫翩然起舞,这样的夏夜,让人心旷神怡,沉醉其中,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