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登
为人父后,每日第一件事便是去菜市场转转。时间长了,商贩皆认识我,我亦识他们。卖豆腐的老李健谈,喜与我闲聊,称我为“文人”,自言亦爱写画,往来多了,聊得更深。他说:“这豆腐跟文章一个理——太老咬不动,太嫩立不住。”当时闻之震撼,如今回味,仍觉是我所听过最生动的一堂写作课。
在这个人人可执笔的时代,文字却渐失真淳。打开手机,满屏“震惊”“重磅”“深度好文”,点击方知多是陈词滥调。曾与一位老教师闲谈,他说如今学生作文愈似“网红脸”,美则美矣,别无韵味。一语中的。
新媒体时代,文字负载了过多本不属于它的使命,追流量、求转化、成爆款。我认识一位编辑,每日打磨二十条标题,她说最痛苦的并非写不出,而是明知何为好题,却不得不选用“震惊体”。这令我想起菜场中注水牛肉,外观光鲜,却失其本味。
但也偶见清亮笔墨。小区水果店老板每日在朋友圈写“小作文”:“荔枝来了,甜过初恋,但别学杨贵妃贪嘴。”“西瓜保熟,不甜不要钱,骗人是小狗”。文字质朴,却引人入店。地铁上遇一中学生,手机写小说中有句:“奶奶的白发如月光下的蒲公英,风一吹就散了。”如此语句,较许多职业作家之作更打动人心。
快节奏时代,或应重习“慢写作”。如熬好汤,须文火慢炖。上周访一位非遗传承人,他做一架棕床需耗时两月,常笑言:“如今人人皆求快,然有些事,快不得。”作文何尝不是?追热点的文字,往往凉得最快。
夜深人静时,常翻读老一辈记者的作品。他们没有华丽辞藻,亦无刻意技巧,却将普通工人的故事写得感人至深。于是明白,好文风非为标新立异,而是回归本真;非为哗众取宠,而是直抵人心。
每至陌生城市,我喜欢去街角报刊亭翻看。一摊主曾说,如今报刊买者渐少,但总有老主顾雷打不动。他们并非怀旧,而是“偏爱纸上文字的温度”。此话令我心动。文风之真谛,大抵如此:不随波逐流,而守文字之体温;不迎合潮流,而护语言之尊严。
笔墨当随时代,更须守住本心。正如老李的豆腐,不需多余佐料,仅凭本真醇香,便足以令人回味。写作一事,说到底,是将心里真话说得更明白、更妥帖。于此意义上,每一个认真写字的人,都在参与一场静默的文风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