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最是难忘馍花香
2024-02-09  来源:本站原创

柯贤会r3w安康新闻网

俗话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临近新年,秦巴山区的村庄处处弥漫着馍花香,家家户户蒸馍做馒头拉开了序幕。r3w安康新闻网

蒸花馍的头天晚上,母亲把上次蒸馍留下的酵子取出来,用菜刀捣碎,掺在面粉里,温开水和匀,放在温热的土灶头,等待发酵,然后就忙着洗刷蒸笼,再将萝卜、葱根和生姜等馍馅辅料洗干净,为蒸包子用。r3w安康新闻网

到了翌日早上,再续上一些面粉,继续放在灶头发酵。差不多天黑时,面团又一次发酵鼓起,俨然似鼓起的棉球,外面光滑,里面呈蜂窝状,这时就进入蒸馍一级准备环节。r3w安康新闻网

母亲将发酵的面倒在案板上开始反复揉搓,这可是需要功夫的,一般要揉四次,最后成为白白的发光面团,而母亲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接着就是将面做成花馍,我和弟弟妹妹也加入这个环节中,老家的花馍一般有油旋子、包子和各种馍花,做油旋子是把面捏成一个小圆饼,上面抹上猪油、苜蓿、草果、葱花等,卷成圆筒,拧一下就变成花状了,做包子是把小面饼放在手心,上面放豆腐、萝卜、粉条、葱等,再把面饼四周捏笼就可以了。我们最喜欢做的就是花馍了,飞禽走兽、花草虫鱼、装饰纹样,各种形状,随意发挥,应有尽有。r3w安康新闻网

花馍做好,就要上笼蒸馍,蒸馍的火候极为讲究,先是大火烧,等到锅的四周冒汽,才开始慢火烧。那时候农村很少有钟表,母亲就在蒸笼上放半碗水,等到水有点烫手,就可以揭笼出锅了。r3w安康新闻网

打开笼盖,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花馍,光鲜地呈现在跟前,原来的花馍个头变魔法似的蹭蹭涨大了将近一倍,此时,馍香便在满屋飘荡。我们嘴就馋了,母亲说别急,还要点花,我们就用前面开十字的甜秆秆,蘸着五颜六色的颜料水,快速点在花馍上,便迫不及待地拿着先前自己捏的小花馍解馋了。这时,母亲将出锅的馒头揭一下,以免沾在蒸笼上,等完全凉好之后,就装进板柜里,平时我们是吃不到的。r3w安康新闻网

老家的花馍,采用当地上等小麦的第一道面粉,蒸馍是用纯酵子蒸的,面被揉过多遍,又是柴火蒸的,蒸出来的馍又大又白又胖,吃起来甜丝丝的,非常筋道好吃。r3w安康新闻网

大年过后,乡亲们便开始走亲访友。那时几乎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走路。我记得,每年正月初一,父亲用一块四四方方的花布,包着二十个花馍,再配点白糖、白酒之类的,总共四样礼物,让我和弟弟妹妹穿上新衣服,拿着礼物,给外爷外婆和舅舅拜年。那时候我们人小,拿着这些东西感到很是吃力,从崎岖的山路翻过一座大山,费了很大的劲才到达目的地。如今想来,小时候拜年是一件多么劳累并快乐的事情,在舅家我们尽情地玩耍,不用考虑写作业、放牛和干农活,那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r3w安康新闻网

春节一过,麦地里的荠菜也长出来了,母亲就让我跟别的小伙伴一块下地挖荠菜或者薅麦草放牛。我们几个小伙伴,仿佛商量好似的,下地之前,都偷偷地从家里拿一个蒸馍,以备饥饿之时充饥。r3w安康新闻网

到了地里,挖一会儿荠菜或薅一会草之后,我们便坐在麦田里,拿出了篮子里的蒸馍开始吃。这个时候,蒸馍已放置多日,变干变硬,馍瓤几乎是粉状,啃一口一不小心就有馍粒落下,但是,嚼在嘴里,清香甘甜,越嚼越有味,直到在嘴里嚼得湿软,接近糊状才下咽。由于太干,又没有水,有时噎得直瞪眼,但还是小心翼翼地啃,恐怕馍粒掉落。在那个年代,白面馍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就是面包,就是点心,就是蛋糕,就是最开心的零食。r3w安康新闻网

蒸“花馍”,后来随之演变为人生仪礼、岁时节日等民俗活动中馈赠、祭祀、庆典、装饰的信物或标志。始终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习俗紧密联系,它广泛用于节日、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民俗活动中的祭祀庆典仪式之中,是民俗仪式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但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长久积淀而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间文化。r3w安康新闻网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随着改革开放,华夏大地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年货也各种各样、琳琅满目,拜年礼物丰富多彩。老家过年蒸花馍拜年的习俗几乎消失殆尽,但是那股馍香那种淳朴的年俗,却永远铭刻在记忆里,珍藏在心中挥之不去!r3w安康新闻网

 r3w安康新闻网

 r3w安康新闻网

(责编: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