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起
玉兔回蟾宫独折丹桂,金龙来华夏普降甘霖。
中国的新年往往是从腊八节就开启了散漫的序曲,腊月二十三祭灶神过小年,开始勾动孩童们昐新年的喜悦心情。长工短工干到二十三都算满工,大企业小工厂大都在这一天举办年会,奖励先进鼓励同事,欢聚一堂宣告新年假期的到来,一家之长在统筹工作的同时,正式进入年货的筹备阶段,豆芽必须是清水长的,豆腐要点浆水手磨的,年猪也得请亲朋好友合力烫宰的,油包子花卷馍也要陈年酵母发面,房屋清灰扫尘,新衣置办,食材足备,忙到年三十的到来,新年的欢庆开始渐次进入高潮,闹元宵算是春节的压轴大戏,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吃过炒豆子,欢度春节的大幕才在不舍中缓缓降下。
癸卯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走出新冠疫情,迈进经济复苏;甲辰年必然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年,面对新的开始和希望,繁荣与发展,突破与改革必然来临。年关岁首,丽日送暖,朋友对座两杯清茶,兄弟相见三枝梅开,最宜说些新年旧话。
安康人过新年,最看重的是孝义二字。特别是汉滨北部山区,至今很多人家都在堂屋正对大门的墙上设有家神牌位,主要供奉各自的先祖和恩师,提醒儿孙要始终记得幸福生活的来时路和增长未来智慧的师父们。从前那些年,年三十的正午,父亲会带领我们往贡桌上献祭最好的食品,然后恭恭敬敬地上香作揖磕头,回转身来烤着火开始讲爷爷或者爷爷的爷爷们创业的往事,也讲他们诚孝俭勤和的品质,说到各个恩师传授技艺传承文化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从来不以为这是迷信,一直认为这是文化自信的家教课。
团年饭后,夜色渐浓,携子带孙去祖坟祭拜,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说是爆竹一声旧岁除,其实更多的是向先祖汇报,我来了,我们来了,感念治家有方,传承有道,宣示后继有人,人丁兴旺。焚香化纸,也是一种仪式,算是一种臆想中的回馈;跪拜祷告,也是一种尽孝方式,算是给儿孙们的榜样。临别前拿出白纸糊的灯笼,拨亮灯芯,暗夜长明,全村人在守年夜的闲暇时,走出院落抬头望向半山腰的亮光,大都会称赞这孝道传承的典范,说这是人财两旺啊。
大年初一,早起开门,饺子一碗,吃过喝茶,坐等儿孙和族里侄男侄女拜年,享受发放压岁钱的乐趣,听取如饮醇酒般的祝福词。晌午过后,外甥上门拜年,一年最热闹的时节正式到来。朋友是坐出来的,亲戚是走出来的,常常走动,亲上加亲,久不往来,亲戚不如对门。走亲访友,也是义气表现,重在你来我往,我去你回的行动上。在初二的路途之上都是快乐的拜年人,正月十五前,理应回节,一拜见一回应,礼数周全,情义互动,一个年节,才过的完美。
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来备耕,启动生产,谋划致富,外出工作,也在日程中排定,亲朋众多,元宵节前,仍未走动,也有完美的借口,推辞说二月二之前都算年。当然万万不可过了这一天,终究有慢待嫌疑,令人不快乐。那一年,去三姑家回节,表兄弟众多,三天斗酒两天吹牛,误了很多时日,眼看去大姑家回节时间欠缺,回家去拿了礼品,往返又是几十里路,会错过年节最后的时日。半路歇火打开包裹一看,各家都捎带回礼了四个花馍,山乡智少以四为佳,认定四季安康、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就连书也编的是四库全书,认为四有周全之意。把三家的回礼攒聚在一起有十二个馍,正是代表了一年十二个月,用压岁钱于小村庄的供销社代销点里,购得罐头一瓶、麻花一捆和玉米酒一瓶,又成了四色礼的规矩。灯明夜未黑,走到大姑家坎下,只见她正翘首以盼,见娘家来人,笑逐颜开,抓公鸡煮腊肉。席面排开,依次坐定,表兄说以为你们忙,不来了呢。酒是七八年前的柿子老酒,打开黄泥封着的坛口,黄亮如润玉,温热来饮,几无酒味,三杯过后,晕乎乎快意人生。第二天正是二月二,归去还家,翻梁过沟,感觉腾云驾雾,如飞山过川,和同行的大哥闲聊说,酒是好酒,陈酿醉人啊。
回到家,醉意朦胧中,被父亲按在太师椅上,剃了头发,算是龙抬头的节日也过罢了。飞龙治水到农家,一年农忙又归来。年节已过,又盼着下一年的到来,周而复始。
借着陈年的醉意,说了新年的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