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山
每到腊月,总想起青少年时,在农村老家过春节的一些情景。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少年时的老家农村,缺吃少穿,特别贫穷。过年能有件新衣服,穿双布鞋,有大米饭和麦面馍吃,就已非常心满意足了。
七十年代的春节,没有现在文化生活的繁荣,也没有如今物资如此丰富,那时人们生活很简单。但每逢过年,小孩和年轻人仍充满欢乐喜悦的心情,到处洋溢着年味气氛。
那个年代没有人外出打工,农村只有极少数人在外当兵或上学。每到春节来临,父母每天都盼望着,在外工作和上学的游子早日归来。同样,儿女们也盼着能早早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
陕南农村除少数川道平地外,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生产队大集体干活,不讲科学种田,加之自然灾害多,年年歉收缺粮吃。有些生活必需品还要凭票供应,而且票证只发给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和城镇户口的居民。农民吃粮油,吃菜和吃肉,全靠自己生产。
那时农村也没有电灯、电话、自来水。冬天取暖靠烧柴火,晚上照明点煤油灯,村组住户之间都是羊肠小道,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赶路靠腿,搬运物资都靠肩挑背杠。尽管生活艰苦,但年味仍然很浓。
腊月,有一些传统习俗,也是过年的内容之一。如“吃五豆”“吃腊八”“过小年”等。吃五豆就是腊月初五精选五种豆类食物,放在肉汤里煮成粥。到了初八,选木耳、土豆、肉末、豆腐、花生、麻食等八种以上不同的食材,放在一起煮成粥就叫腊八。五豆和腊八煮好了美味可口,吃了具有滋补润肠、补脾除湿的作用。腊月二十三要过小年,祭灶神。这天要吃年糕,换灶神画像,祈求灶神爷在上天保佑四季平安吉祥,五谷丰登。
一般过了腊八节就要开始筹备年货了。那年头不像现在,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看不完买不尽的商品。当时没有塑料大棚种植技术,根本见不到反季蔬菜和水果,吃菜全靠自产。所以腊八节一过,喂有猪羊的农户就开始杀猪、宰羊,薰豆腐干,长豆芽,磨魔芋,挖莲藕,烤甜秆酒。还要自制一些糕点,包米花糖,淹鸡蛋等食品,另外收拾一些干柴锯成小节堆着,以防过年下雪用。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要“打烟尘”,二十五六就要去供销社买盐,买煤油,买鞭炮,买门画对联及一些过年的日用品。二十八开始忙蒸馍、做豆腐、煮肉等。虽然生活条件有限,但各家各户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筹办年货。一直忙到大年三十上午,再把房前屋后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除夕中午如有剩饭要热着吃完,不能放到第二年。下午开始贴上红彤彤的新对联和门神画,挂上红灯笼,显得格外喜庆!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桌饭。一般都等着天快黑了,五六点钟在堂屋举行,有约定俗成的顺序讲究,首先要把门灯和每间房的灯点燃,提前烧好一盆木炭火,摆好桌子酒杯碗筷,将准备好的凉菜端上。再点燃堂屋神龛上的红蜡烛,上一炉香,祭拜天地和祖先,祈求平安吉祥,然后开始鸣放鞭炮。最后等全家人都到齐了,请长辈上席入座,晚辈围坐在八仙桌其他三方,开始吃团年饭,三十晚上吃米饭,初一早晨吃饺子也是标配习俗。席间大家举杯先敬长辈饮酒,吃凉菜,酒过三巡开始陆续上热菜,满桌满碗的美味佳肴,屋子弥漫着酒肉飘香。大家边吃边喝边聊,相互交流一年的喜事好运,谈笑风生,好一派过年喜庆景象!
吃完团年饭,长辈们坐在正堂品茶,小孩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父母将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红包发给大家。然后小孩提着自制的灯笼,点燃漆籽油浇筑的蜡烛,相互嬉戏奔跑,燃放鞭炮,乐在其中。
大人围着火炉的旺火,与儿女们叙说一年来的冷温欢欣,一直聊过半夜,送走过去一年的所有烦恼。待到十二点钟声敲响,各家各户都开始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鞭炮声响彻山谷,一直持续到天明。
大山深处的夜晚平时都是一片漆黑寂静,但大年三十晚上,到处炮声轰鸣,山谷里有农户的门灯和小孩玩的灯笼,加上各家的旺火,也称得上是“灯火通明”。
大年初一天亮起床就开始出行拜年。要选一个吉利的方向,摆一桌供品和香炉,上一炷香。小孩换上新衣服,大人扛着锄头,整齐地站在供桌前,拜天拜地。祈求老天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然后去邻居家相互拜年,互送祝福。过了初一,女婿要陪着媳妇回娘家去给岳父母拜年。兄弟姐妹如已成家也要相互走动,互送礼物拜年。
从正月十二三开始闹元宵节。民间组织烧狮子,踩高跷,玩彩灯船。走村串户,敲锣打鼓,自编自演,唱一些喜庆吉祥祝福的歌词,给大家拜年。热热闹闹,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才算把年节过完。
小孩们也特别向往过年,因那些年农村缺吃少穿,只有过年那几天,才能吃到白米细面和猪羊肉,放鞭炮。也只有过年,大人想办法都要给小孩缝套新衣裳,做双新鞋穿。
到了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市场经济的阳光沐浴大江南北。农村开始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积极性,讲究科学种田。大棚种植,良种也逐步推向广袤的乡镇农村。在政府的扶持下,镇村相继开始修路、拉电。逐渐基本上达到了村村通公路,家家住楼房,户户用上了电灯和自来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农村一到过春节,想买啥有啥。在外工作的同志和进城务工的农民,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或开上小车满载而归。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礼花鞭炮声此起彼伏。正像宋代王安石的诗文所言:“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虽然我们已在城市居住多年,但对家乡欢乐喜庆的年味依然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