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勇
甲辰正月,读着胜璋兄发来《紫阳味道》,我感佩万分。这是他继《紫阳茶人》著作出版之后又一成果。
这使我回想起1995年,我们共同编写《可爱的紫阳》,那时他在紫阳县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是该书的具体组织者。1998年我到县委宣传部任职,他已经到城关镇任副书记。我们虽然没有成为同事,却互相关注、时常交流。他在城关镇邀请我去采访宣传过乡镇企业的发展,他去毛坝镇担任党委书记,又经常去毛坝镇采访那里的先进经验和典型。2000年紫阳县发生著名的7·13特大泥石流洪灾,省委书记、省长先后亲临毛坝镇,一名副省长直入一线现场指导救灾,市县救灾指挥部都在这样一个小镇上设列,胜璋兄也经历住了重大考验。后来他到司法局负责,我知道他带着律师远赴河北山西帮农民工维权,他到质监局负责,我知道他为紫阳富硒茶品牌建设付出努力取得实效。他从领导岗位下来后,写作和摄影成为他的重心,《紫阳茶人》是他退居二线后的成果,现在这本《紫阳味道》则是他退休后的东风第一枝花。我想说,单从一个人走一处守一处,干什么吆喝什么。件件事情都有着落,这就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人。假如还能够干一样成一样,件件都出彩,那就更为难得。如果还能够如同变戏法一样,不停从袖口掏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花异果,谁不看了连连叫绝?
回到本书,首先要赞叹胜璋兄的选题角度。抓住饮食,就抓住了最具紫阳文化性的题材。紫阳有山有水,山是莽莽群山、河是曲折长河,立地条件差异大,物种就比较丰富;耕种条件差,产出满足不了生存需要,往往需要从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找补。以此,紫阳的食材多种多样多姿多彩,这是自然条件在饮食上的反映。紫阳又是一个移民地区,明清以来,以湖广为主的移民陆续在这里生根发芽,把各种饮食习惯烹饪方式带到紫阳,再加之以紫阳人民的创新创造,紫阳饮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紫阳味道。2013年我们去中越边界一个叫扬美的古镇,千年榕树下的百年老屋,摊位上摆放着一坛坛色泽鲜艳酸甜可口嚼来爽脆的酱菜,没有北京酱菜那么咸,倒像是紫阳的做法——腌制是一方面,腌制前的自然晾晒更是可以在舌尖感受出来的。我还在厦门的背街小巷吃过当地叫韭菜盒子的小吃,外面酥脆入口即化,里面的韭菜却鲜嫩多汁。厦门的夏天天气湿热,喝当地的花生汤、吃韭菜盒子,却让人觉得夏天也不是那么无法接受的事情。这个韭菜盒子,我很怀疑是紫阳毛坝酥饺的祖宗,只是紫阳将普通的韭菜馅换成了容易保存材料珍贵一些的核桃花生白糖?紫阳多种饮食都有这种特征,有来历,又有创造。有继承、有学习、有包容,还有创新。
内容剪裁与写作的厚今薄古,是胜璋兄此书的第二个优点。他没有花多少力气去为紫阳特色饮食菜肴去找多少历史故事,没有无中生有或者道听途说去为它们穿衣戴帽画眉修唇。他把重点放在今天新一代乃至新新代紫阳大厨的探索与创新上。对此,我是极其认同的。人们习惯上愿意美化历史,九斤老太式思维方式往往代代相传绵绵不绝颇为盛行。我父亲曾经给我讲述爷爷从紫阳乘船往返汉口做生意的故事,我爷爷最舒服的时候是在辛劳一天平安无事小船停泊之后,饮两盅小酒吃一点变蛋。一个变蛋用筷子头蘸着吃是走州过县颠簸旅程的亮点,艄公纤夫是享受不到的。父亲因此自豪:作为一个普通职工,他的生活水准远远超过他曾经当过地主的父亲。我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我今天享受到的生活自然又远远胜过我父亲的生活。对不少人来说,在今天解决温饱所需在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较过去是大大降低了。
我藉此想说的是,紫阳旧时虽然也有一些烹饪技艺特色小吃制作技艺,恐怕是一家一户的私传与独享,并没有成为大众的菜单。酒肆饭馆屈指可数是其次,食材短缺以及消费习惯也导致所谓美味佳肴没有流行的基础。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连区公所所在的小镇每月也只有有限的一些逢场赶集日才会杀一头两头猪;居民普遍没有吃鱼的习惯——没有基本的食用油作保障,鲜美的鱼居然乏味难吃。上个世纪80年代,紫阳某地还有人家断粮断炊。追想过去,紫阳饮食的变迁也展示着一个贫困地区逐步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的历史,体现着改革开放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普惠。因此,对紫阳味道的赞美,是对近40年发展历程的赞美,是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质朴肯定。作者没有把贡献假托神仙与古人,没有对今人努力今人伟业不负责任的忽略与否定,这是特别值得称道的。
赋予或者记录整理紫阳饮食的文化因子,是胜璋兄写作编撰本书的出发点。在吃中感受紫阳文化,在吃中辨别觉悟紫阳文化,在吃中了解紫阳文化,在吃中挖掘和发扬紫阳文化,本书都提供了一个起点,开启了一些方便法门。事实上,在人们温饱得到保障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人们已经不再满足那种“有酒只是喝,也不知好喝不好喝;有肉只是吃,也不知会吃不会吃”食而不知其味的生活。今天,很多家庭已经在材料选用上追求纯天然无污染、在色泽形态上讲究雅俗韵致、追求的是在味蕾上分辨最细微的那一刹那芬芳炸裂。喜欢吃并且能够点评出道理的这种过去少见的美食家,今天已经大街小巷处处都有,并且相互传染彼此感染不断迭代升级。
吃好吃香吃高兴,也是幸福感之一种。吃当然还是情感的寄托。对于还有不少人来说,最好最难忘的是家乡味道家庭味道爸爸妈妈的味道。在紫阳,无论城乡,无论贫富,无论何时,每个家庭都习惯性储存相当数量的稀罕食材。紫阳人家庭意识强,特别在物资匮乏年代,更是尽可能把美味佳肴放在全家人团聚时共享。每到重要节庆特别是年关,所有人千里万里千山万水奔赴回乡,奔的就是家的味道合家欢聚的味道。紫阳人好客,特别当自己曾经叨扰过麻烦过的朋友到家,更是倾其所有极其精华来招待客人,紫阳味道也是朋友的味道友谊的味道。
吃文化,也吃健康。这是紫阳味道继续拓展的方向。本书也在体现这种意识。这当然也是产业链发展的延续内容。健康,其实也意味着有度、有节制。紫阳味道虽好,终究还要作几分适可而止的思考。口腹之欲不是大欲,更不是大恶。但是一味强调与追求,多少落了下乘。颜斶有言,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现代科学也证明,食无求饱,可以益思。
我们当然不是说饥饿好。毕竟我们正是能够吃饱饭才刚刚没有多少年的那代人。对于我们来讲,即便大鱼大肉是俗,我们依然沉醉于口间舌头,未能免俗。我们肯定是不愿回到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的年代的。我们只是在温饱之后,期望成为孔老夫子所说食而知味的人。也就是说,吃出味道、吃出境界、吃出趣味、吃出欢喜,品出食物之外的感觉。
人生的快乐体验多种多样,人生的意义也不仅仅是活着。所以我们不妨对人生提几个小小的问题:饱食终日,会不会习惯浓烈滋味而失去对本色本味的敏感?安平时久,会不会失去对饥饿的恐惧?大腹便便,可还知菜根可嚼?贫者士之常,当今的君子士人,不必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能否在自身追求幸福追求富足寻求发展的同时,想一想为天下人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我曾翻阅历史,见一些人走上坦途大道,却让不少人因此无路可行;见一些人悠游于亭台楼阁,对面是被他们驱逐盘剥无立锥之地的流民。当今的君子士人,是应该为周围人乃至为子孙后代创造一点什么文化遗产科学遗产,是该对社会对世界有所贡献的。
手头有本元代名医李杲编著、明朝李时珍参订的《食物本草》,卷首救荒辟谷诸方前面总论中,李时珍写道:“气血饮食相须为用者也,然而究所为饮食者,实不越乎五味。经(黄帝内经)乃言其有所本有所伤者何?则本于味者天性自然之味,伤于味者过乎人为烹饪之味也。是故保身之道先于日用常行,务期参订祥明,调养中节,勿令生我者反为我戕,养我者反为我害,庶几敬慎尊生之道一。”颇值得玩味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