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权
父亲手掌上有着厚厚的老茧,他是一个地地道道拿锄把的农民;但他的手指,只要搭上病人的手腕,就能辨症施药,他也是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
父亲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他在社会激烈变革动荡中断断续续读完了高小,算是农村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了。印象中,他上衣口袋里常年插着一支钢笔,这让他显得与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同。乡邻们尊称他为“先生”,常常有人上门毕恭毕敬地请他去把脉看病。他也非常敬业热心,空闲时总在钻研医术,摘抄笔记。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来请,他总能随时放下柴刀、锄头,洗净沾满泥巴的双手,背起那个红褐色的小药箱匆匆出门,常常夜深才能回家。
父亲的小药箱,以及那个黑漆红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偏开门的小书箱,于我们姊妹而言,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神圣不可亵玩。小时候我常常猜想,药箱里一定装着救死扶伤的灵丹妙药,书箱里一定收藏着珍贵无比的药典医书,这是父亲每每能够妙手回春的全部秘密,这也让我从小便由衷地对父亲充满了崇拜。
父亲很尊敬老师。他好几次专门去看望他的一位孙姓老师,态度很是谦卑。他说老师曾读过黄埔军校,回乡后便以教书为生。老人家戴着老花镜,从容平淡,能写一手好书法,和老伴一起在小镇生活。我陪父亲去看望他的时候,老人家非常高兴,拿出一本厚厚的影集给我看。影集里有很多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穿军装英俊帅气的他和很多传说中的名人在一起,笑得很开心。合上影集,老人淡淡地说,可惜还有很多东西都丢了。回家的路上父亲说,老人命运多舛,曾受尽侮辱和摧残,能安享晚年已是不易了。
父亲有很多同学后来都做了教师。他说,曾经也有机会去教民办,他以自己脾气暴躁为由推辞了。实际上是家里没劳力,民办老师每月那点儿补助,养不活一家人。
父亲生性耿直,脾气火暴。有次母亲给我们烙软饼,让父亲帮忙添柴。柴草灶烙饼,火候很难把握。母亲忙活的时候,抱怨了几句火大火小的话,父亲听后面沉似水,气冲冲地跑到水桶边,舀起一瓢水对着灶膛一浇,瞬间灰飞满屋,锅灶冰冷。饭没吃成,母亲背过身子抹眼泪,父亲还振振有词直嚷嚷:一哈嫌火大了,一哈嫌火小了,这火我不会烧,干脆不吃!
我们几姊妹都怕父亲,因为他规矩多,家法大。穿衣要整洁,吃饭要干净,有客人不能上桌吃饭,不能跷二郎腿,坐着双膝要并拢,不准和长辈顶撞,过年和祭祀不能乱说话……若是犯了错,轻则罚跪,重则鞭打。可小孩子家难免做错事,家法无情,最要命的是还不能解释多嘴,于是我们总是小心翼翼,胆战心惊。有年腊月深夜,我和哥哥糊里糊涂地被父亲从被窝中拽起来在堂屋罚跪,好半天我才弄明白,原来针线筐棉花失火烧坏了母亲的陪嫁桌子。我想应该是夜里母亲在煤油灯下做棉衣,哥哥趴在桌上写作业,我没事干用纸卷点火烧棉花。记得当时用手掐灭了,怕是夜半又死灰复燃了。祸是我闯的,但看着父亲手上的荆条,我战战兢兢不敢承认,最后还是哥哥替我背了黑锅挨了打。
父亲爱种树。房前屋后,田头地畔,几乎都有他亲手栽植的树木。老院子门前本来是一块半亩大的坡地,几年时间就被父亲种成了树林。有金竹、斑竹、水竹,桃树、杏树、板栗树,还有杜仲梧桐核桃等。林子大了,引来成群的竹鸡斑鸠觅食,喜鹊八哥在树上搭窝。这片林子也成了我和花猫的乐园。屋后的山坡上,父亲栽满了柏树松树桐子树,不几年就一派生机,郁郁葱葱。父亲去世后,我哥翻盖新房,那片树林变成了水泥道场。
父亲学医是门里师,师从二伯。夭折了两个孩子后,父亲便央求从二伯学医,从最难的针灸开始,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后来大姐得病,几个医生都说么治了,父亲咬咬牙自己下手,硬是从鬼门关救回了大姐一条命,从此出师。六十年代,我们一家六口人全靠父亲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换得几口米面免于饥饿。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父亲凭一技之长,做了营部卫生员,免于日晒雨淋下苦力。父亲一生不打牌不下棋不会娱乐,空闲时间就看《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本草》《千金方》等,背药性口诀、十八反十九畏、汤头歌诀等滚瓜烂熟。后来哥哥初中毕业,父亲专门在家置办了黑板,天天逼着他背药性口诀,可遗憾的是哥哥终究没有能够子承父业,父亲也在晚年之后,忍痛贱卖了自己一手办置起来的药铺,把自己的书箱贴了封条,束之高阁了。
都说黄金有价药无价,别人办药铺挣钱,可父亲开药铺赔本。父亲常说,医者仁心,做事要凭良心,昧心钱要不得。他说,人的病有两种,能治好的都是假病,治不好的才是真病,医生只能医假病。西医打点滴省事挣钱,可他坚持认为应该标本兼治,愣是放着赚钱的门路不干。他坚持从药材公司进药,大路货便宜货一概不要,说要保证药材质量。他严格按成本核算定价,常常周济困难病人。处理店铺的时候,我帮着整理欠条,厚厚一大摞,总共伍仟多元,而药店一共才作价四千块处理了。我问欠条咋办,父亲看看说,烧了吧。药铺都处理了,谁还去收这些陈年旧账啊!那个时候,我每月的工资才过百元。
父亲不吃荤,只是烟瘾难戒,烟袋不离手。2009年春节,他说不想抽烟了,我还暗自高兴,谁知半月后带他去医院检查,就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过完七十二岁生日,清明那天,他便在病床上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天蓝水碧,桃红李白。田野里麦苗青青,山坡上菜花金黄,蝶飞蜂舞,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