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洁
唐朝诗人杜牧蘸着雨滴书写了千古名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是中国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时节,无法掩饰真情流过,泪光中,文字就会发芽,开花。伤古怀今,那些关于清明的传世经典之作,我们依然能够读出诗人不同的心境。
或许是上天的恩赐,清明节常是雨天,这大自然敞开了心扉,用博大的情怀只为弹奏出一首略带哀婉的思亲曲,把人间最珍贵的亲情用思念的雨滴唤醒。
雨滴深处,我与父亲跪在祖父母坟前,烧着纸钱。沐浴春雨,绵绵不绝,内心的焦虑和惆怅,被眺望的视线拉长,延伸到破旧的老屋里,破旧的土灶,炊烟散尽,早已冷却。杜牧的诗句勾起得不正是这些吗?那远去的牧童,我们再也听不见牛背上悠扬婉转的短笛;还有那失意的村庄,只能与亲人的坟茔孤独守望;细雨纷纷,行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诗意悠远,耐人寻味。那些奔波在祭祀路途上的孤独行者,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
平日里静默的坟茔,在雨滴的浸润中留下了亲人深深浅浅的足迹,花花绿绿的清明吊遮住了缕缕细雨,纸钱打着旋在坟前飞舞,喧嚣过后,好像夜里随着雨滴就会一起落进已去亲人的怀里。清明的雨滴拂去了墓碑上寂寞的尘土,那些雕刻的名字依然清晰,周围的柏树喝着雨水咯吱咯吱地长高了,金黄的迎春花瓣飘零在细雨里,那馨香一定会随风而去,飘到天堂里……于是,唐朝诗人白居易采撷一缕绿色写下了《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正是人间四月天,清明雨过万木春。荒草萋萋的山坡,一夜之间披上绿外套,正是清明雨滴的清洗,晶莹如玉。透过携裹着泥土气息的雨滴,在朦胧的天宇里,散发出浓浓的亲情味道,如流淌在血管中的液体,直奔心灵深处。那些驻足在坟前的身影,或触摸雨滴,或任雨滴狂舞,轻轻溅起往昔所有的记忆。我们模糊的眸子里,或许回放着祖母裹着变形的小脚,牵着孙女的手,稳健地行走在林荫小道上;或许重放着祖父黎明时分在果园里,扬起锄头正为果树松土,俯下身子给树们施肥,巴望树枝,期待花苞早点绽放……于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吸吮着一缕花香写下了《清明后登城眺望》——“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很喜欢这句:“生命就是一场场遇见,有的人走了,有的人来了;有的人走了又来了,有的人走了再也没有来。”而清明时节,滴滴细雨抖落了花枝的艳丽,蓦然间让人真正读懂了“来”和“走”的真谛。该来的来,不该来的也来了;该去的去,不该去的也去了。纷扰尘世,我们又能奈它何?于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在落花的凄凉里书写了《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微风袭,碎念里,拉长目光,穿过山,淌过雨,拥抱老屋。土灶锈迹斑斑,遮不住铁锅里玉米饼香,从祖母的心上溢出。杏树、桃树和梨树,深情凝望,花瓣吻着父亲的银丝,风雨蹁跹,花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