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乡土与亲情是最美的记忆
2024-04-19  来源:本站原创

□ 张斌rQv安康新闻网

《留住乡愁》是作家赵攀强先生的第三部散文集。那些字里行间对故乡、对父老乡亲的真挚情感依然深深地打动我,那种朴素的行文风格对今天新乡土散文创作仍然有着范文式的指导意义。三十多年来,他的散文无不弥漫着浓烈的田园情结、乡土味道。他的散文大多是对故乡的赞美、对乡土的依恋,对往事深情回忆,对亲人、乡邻的感恩和怀念之情。可以说“乡土、亲情和记忆”是他散文的三原色。rQv安康新闻网

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描写故乡的山山水水;生动追忆往昔生活的残留片段;抒写着人间的亲情挚爱。威廉·福克纳说:“我一生都在写我那邮票大小的故乡”,赵攀强又何尝不是这样?rQv安康新闻网

整部散文集分为情系故乡、难忘亲情、旬阳风情和往事如烟四辑。其中一、三辑写故乡的山水风物,乡村的社会变迁。作家生于斯长于斯,走遍了故乡的山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他生活的气息和难以磨灭的印迹。留在记忆里的,永远清新明亮温暖如初。他以沉入故乡深处的方式,寻找记忆与现实的交叉点,充满了对故乡山水、对故乡风俗人情的膜拜之情。他以笔为刀,精心雕刻家乡的山水风物和发展变化,诠释着乡情和乡愁。在朴实自然行云流水生动活泼的文字深处,掩藏着作者如潮水般涌动的激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漠视故乡的衰败与萧条,秉笔直书故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曲折。在《清冷的故乡》一文里,面对城镇化冲击下的“空壳”村,面对乡村在一点一点地消失,他痛心疾首地写道:“走得太急太快,势必造成城市的拥挤和农村的荒芜,只可惜了那美好的田园风光,谁去欣赏?”这同样是对故乡的忠诚和一片赤子之心。rQv安康新闻网

第二辑难忘亲情是作者的亲情随笔,《母亲坟头的诉说》《母亲的茶饭》《父亲的故事》《持家女人》《女儿,爸爸为你感动》等篇章分别写父亲、母亲、妻子和女儿,在他的笔下,亲情是挡风遮雨的伞,亲情是抵御严寒的棉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母妻子的感恩,对女儿的谆谆教诲,朴实无华的文字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第四辑往事如烟,写记忆中的日常生活,乡邻间的交往和友谊,作家用简笔勾勒和淡笔素描的方法,将一幅幅记忆深处的生活的画面呈现给读者。《黄桥往事》一文,作者写自己给黄桥的村民治牛未愈,结果是“每当遇见黄桥人或路经黄桥时,都会勾起我对那件往事的回忆……常常使人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一篇几百字的散文,一个人的真性情跃然纸上。这些看似写记忆中的往事、小事、个人经历,但小事往往能见大。他书写了时光的流转,社会的变迁,个体经验独特的发现。那些朴实的日常生活,并不缺少乐趣,缺少的是发现的眼光。当我们自己享受到人生的幸福,体会到日常一言一行的乐趣。日常生活的零零碎碎,无不蕴含无限的禅机。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赵攀强散文创作达到的境界。rQv安康新闻网

乡村、记忆、亲情,构成了赵攀强散文的三原色。它们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汇成了属于作家自己的文学河流,在这条明暗互现的河流之上,漂荡着乡愁与乡情,追寻与徘徊。作家的追忆是建立在乡村社会的时代之影中,而乡村的身影又折射到人物的丰富内心之中,我惊奇地发现,正是因为作家对于时代细微之处的敏感、对于人心深处的末梢神经的敏感,作家记忆中的乡村焕发出了人性的光辉,而作家精神的成长,回荡在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身上,使每一个人物都从朴实的叙述之中,呼啸而来,撞击着我们本已疲惫的心灵。rQv安康新闻网

散文贵在真实,事件记叙真,感情表达真,这是散文的基本伦理,也是赵攀强散文的鲜明特色。他恪守传统,又不刻板,于朴实无华中守正创新。相反那些堆积词汇,华而不实,不顾素材盲目拉长篇幅的散文倒是俗不可耐。《留住乡愁》一再印刷,事隔多年,仍然为读者喜欢,就很能说明问题。何况他的散文不是直白,而是平实,以《女儿的节俭》一文为例,他只是平静的讲述了女儿节俭的几个小故事:为了家里能买上电视,她拒绝过年买新衣;为了给家里省钱,大热天用自制的冰棍消暑;从伙食上省钱,终于在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临近高考时因营养不良而头昏……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一个懂事、乖巧、事事替父母考虑的节俭的女儿跃然纸上,读来令人落泪。rQv安康新闻网

写平常小事,写生活的点滴,写至爱亲人,作家与他们同呼吸共悲欢,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无不体现着满腔的真情和深切的关照。“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仔细咀嚼书中那些朴实的真切表达,跟随作家在悠悠世事中观物、赏景、读人,那些掩藏于家长里短中至真至淳,往往会下意识触动读者最柔软的内心,令人感动,令人豁然开悟:“是真佛只说家常”。 rQv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