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乡情与哲思的有机融合——赵攀强散文创作简评
2024-06-21  来源:本站原创

姚维荣Jir安康新闻网

安康地处秦岭巴山之间,汉水横贯其间,青山绿水滋养着世代安康人民,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千百年来无数作家写出了难以计数的散文作品,20世纪80年代后,散文园地更是群星荟萃,旬阳市知名作家赵攀强就是佼佼者之一。Jir安康新闻网

Jir安康新闻网

攀强先生1967年出生于汉江边的旬阳吕河。作为一位地道农家寒门出身的草根作家,他走上业余文学创作之路,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每个人,尤其是他这样比较有性灵爱思考的人对精神生活的偏爱与重视。这既是人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人区别于普通动物的本质差别。其二是他作为一个身负公职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化使命感的驱使。农校毕业前夕他正赶上耕牛发生“疫情”,他和兽医员一道翻山越岭救治。看到农民视为“命根子”的耕牛一头头死掉,心如刀绞。他发挥专业特长,查清“疫情”为耕牛误食青杠树叶中毒所致,很快研究出医治方案并迅速见效。于是当即写出《耕牛误食青杠树叶会中毒》的稿件,《安康日报》立即采用。农户依法炮制,挽救了无数耕牛的生命。毕业后不久,即由农技人员改行成为小河区青年干部。从此他写作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在努力搞好本职工作,撰写宣传文稿的前提下,把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散文创作上。迄今,已在《安康日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延河》《当代陕西》《散文选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散文、随笔600余篇;获得中国散文年会及省内外各类文学奖60余次。从2008年起,相继出版作品集《旬河浪花》《太极城絮语》《留住乡愁》《母亲的升子》6部。《秦巴放歌》荣获2011年中国散文年会最佳散文集奖、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图书奖。2014年6月18日,“赵攀强散文研讨会”在京召开;他先后加入市作协、省作协和中国作协。Jir安康新闻网

Jir安康新闻网

像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众多出身农村的作家一样,赵攀强散文创作的起点与着笔最多的便是对故乡的书写与怀恋,也就是属于“乡土文学”这个范畴。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提出“乡土文学”这个称谓时,将其含义界定为“寓居北京而忆述故乡的事情和抒写自己的乡愁”。这是先生对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等乡土作家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分析后提出的看法。从鲁迅的这一见解和其后众多乡土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所谓“乡土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必须是出身于农村的作家,经历城市生活的熏陶,将故乡作为审美观照的焦点,而产生的真正的乡土意识。回顾我国新文学兴起迄今百余年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论在哪个时期,凡从农村进入城市、走上文坛的作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几乎都涉及乡土题材。区别在于有的只把它作为自己整个创作的一部分,有的却毕生都在这个领域耕耘。赵攀强无疑属于后者。Jir安康新闻网

人生,最纯真的岁月是童年,最难忘的地方是故乡。当一个人从农村进入城市,经过为生活、事业的奔波、苦斗,对童年、故乡形成了一种参照系和距离感时,对此尤有深切的感受。攀强从小生活在陕南旬阳老家的土地上,这儿有他的亲人,有他的童年伙伴和青少年朋友,他是在他们中间长大的,他对他们怀有深情,对整个家乡怀有深情,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怀有深情。他的大多数散文,就是对自己这种内心深情的真实写照。他老家所在的小村来家垭观音堂,四面环山,三面环水,土地肥沃,林竹相间,景色宜人,每当看到老屋门前的青山绿水,便觉得这里是可以寄托灵魂的地方,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故乡的老屋》《梦里故乡观音堂》《老屋门前的竹园》《老宅古树》《来家垭往事》《故乡的小河》《家乡的卧牛山》等一篇篇美文便渐次流出笔端。攀强在旬阳县城工作生活二十多年,曾经多次描写太极城,尤其是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绿水环绕旬阳城》,将他对家乡山城的热爱饱蘸笔端,洋洋洒洒,娓娓道来,如临其境。这些作品中洋溢着灵秀的文气和情真意切的诗情画意。是他饱蘸着感情的汁液,以简雅柔婉,清新明快的文笔,献给童年、献给故乡的一幅幅彩色的画,一支支深情的歌。就像一个热情的向导,把读者带进了他梦萦魂牵的故乡,让我们饱览秦巴山深处的佳山秀水、乡风民俗。Jir安康新闻网

“五四”以后兴起的乡土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坚持为人生之目的。茅盾在30年代中期所写的《关于“乡土文学”》中,就强调“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这也就是说,乡土文学作家不能一味沉溺于或仅仅满足于抒发“小我”的乡愁、乡情,而应当有对乡土社会农民命运的更为广泛的关切与反映。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中则说:“一个作家仅仅意识到自己必须反映现实,像一面镜子似的反映现实还是不够的,还应当以自己的精神主体为中介去感受现实,参与现实中各种人的情感经历,与笔下的人物共悲欢,共爱憎,共忏悔,去对客体进行审美的再创造。”攀强很重视散文旨意的提炼,他的大多数散文的内涵不仅在于描山绣水,更在于抒发作者的某种人生感悟,使其于朴实平易中蕴含着思想哲理与人生况味,从而把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理性思维的空间,使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母亲的升子》就是最典型的一篇。文章虽然只有1500余字,但却介绍了农村家庭升子的用途,做法,尤其是“我”从母亲用升子向邻居借粮、还粮的做法、态度中受到的启发教育。升子简单的功用虽然只能装三斤粮食,但其中却包含着很多世道人心:改革开放之前农民生活的艰窘,粮食的奇缺;即使在这样的状况里,母亲仍然坚守着善良、厚道的优秀品德,借来平升的粮食,还的时候却总要超过升子平面的满;借的一般面粉,还时却是优质麦面。年幼的儿子认为这样吃了亏,母亲却说:“做人要厚道,不能斤斤计较,在你困难的时候人家帮助了你,应该心存感恩,知道报答,借平还满,心里才会踏实……邻里之间要互敬互爱,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我们要时刻记着别人的好处,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啊!”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却包含着深刻的处事做人道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普遍真理。母亲虽然远离了儿孙,但“她给我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口升子,那里有母亲的生活,母亲的故事,还有母亲的人格,母亲的教诲。更重要的是有母亲的精神和我们的家风,她想让我将其好好保存下来,留给自己,传给子孙。”发表在《光明日报》副刊的《又闻水笑声》,通过“家乡吕河的水笑了”这种拟人写法,生动形象地教育和启发人们要保护生态和热爱自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透射出思想的光芒。其他如《母亲的捶布石》《守住家园》《留住乡愁》《父亲的故事》《用爱心让花儿尽情绽放》等篇,也都具有这种形浅意深、小中见大的特点。Jir安康新闻网

Jir安康新闻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传统乡土社会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状况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古朴的自然风貌随着公路、铁路的修建,景区的开发,农民自建小高楼的增多,青壮年的外出打工,多数已不再有过去的安谧宁静,大集体时代几十人一起劳动的红火热闹,怎么看待与表现这种变化,是对当代作家历史观、文学观认识水平的考验与分野。某些既不真正了解历史又未亲身经历农民真实生活状况的白面书生,想当然地认为农民工进城,使农村变得冷落萧条。实际上几千年封建社会里,绝大多数农民何曾有过所谓桃花源式田园牧歌的生活?终年辛劳能拥有吃住温饱等基本生存条件就很不错了。Jir安康新闻网

攀强作为一个熟悉农村,热爱农村而又善于学习思考的乡土作家,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与描写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变化。他一方面热情地肯定,赞颂新农村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衣食住行水平的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对某些群众和基层干部急功近利,违背科学,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进行批评。《老屋门前的竹园》,写母亲多次保护竹园不被砍伐的故事。希望农村多些像母亲那样的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正如文章结尾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们,人人不再砍树毁竹,人人能够植树护绿,那么我们的家园将会更加美丽”。而《远去的秦巴柴郎》,不仅仅是对过去贫困山村砍柴时代的描述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对毁林开荒造成的巨大破坏的反思,呼吁人们从我做起植树造林,恢复生态。Jir安康新闻网

在《守住家园》中,他通过理性地分析思考,认为农民进城是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潮流,应当肯定,但是不能急躁冒进一窝蜂地赶热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创业有成,为城市做出贡献,举家搬到城里无可厚非;然而有些人住到城里只是盲目攀比,无事可干,只会给城市添乱。不仅被《海外文摘》发表,而且获了奖。《水泉坪记忆》《留住乡愁》等文章,以旬阳西沟风景区、水泉坪景区的改造为例,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某些偏差,提出了积极合理的建议。认为城乡一体化,不是要把农村建设的与城市一样繁华,因而到处拆除传统建筑,砍树占地搞建筑,结果形成“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的怪样子,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而应该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护、维修那些具有历史价值、非遗价值的建筑与自然风貌,的确很有见地和启示。Jir安康新闻网

从选材立意上看,攀强的写作不是随心所欲,为文造情;而总是刻意从生活中捕捉那些曾深深打动过他的事件、人物、场景,着力挖掘其中的诗意和哲理。还有他自己在逆境中艰难跋涉的那些人生感悟,都很发人深省,开卷有益。Jir安康新闻网

(作者系著名文学评论家、安康学院退休教授)Jir安康新闻网

 Jir安康新闻网

 Jir安康新闻网

(责编: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