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民
继《秦岭笔记》之后,陕西知名作家张斌峰《渭河笔记》火热销售,前者主要是写父亲山的风物人事和山山水水,后者则是以写母亲河的名胜古迹和圣人先贤见长。或如作者夫子自道:《渭河笔记》,是对《秦岭笔记》精神上的继续,也是对《秦岭笔记》创作手法上的否定。在创作《秦岭笔记》时,他努力在隐去事物具体性中,由内而外探求普遍的存在。创作中,他力图完全摆脱旧有的模式,从具体的人物和地点入手,由外而内探求人文传承与民族精神。
在阅读《渭河笔记》时却时常随着作者的笔触有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感受或感悟。这主要得益于作家独立的精神、独到的见解和独一的写法。
首先是独立的精神。在《东湖闲人》一文中,他在记述了苏轼在凤翔任职时与东湖的故事后写道:东坡为文如为人,为人如为文。天地万物,皆在胸中。天地万物,皆可为文。为人随情任性,为文亦随兴所至。初看其诗文,不知从何而起,亦不知从何而止。细品其诗文,无一不“起于所当起,止于所当止”。正如其为人,既生性自由,又清清澈澈,不染尘埃。因才招妒,以笔买祸,因此差点丢掉性命,他依然故我,不趋附逢迎,不随波逐流。任尔电闪雷鸣,我自做一缕轻风。任尔万木争辉,我自作一株闲草。如行云任意东西,如溪流依势而进。
又如《用血与泪熔铸史诗》一文中写道:在帝王专权的时代,是非对错由帝王之口决定,帝王的权威不容置疑。而司马迁既以帝王的标准评判帝王,也以道德的标准批判帝王。在《史记》中,帝王的是非对错是由司马迁记述和评论的,不溢美,不遮丑,述得真实,论得贴切。司马迁的气魄、才情和风骨,无不是文人之典范。“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这既是平静地说理,更是愤怒地指控,是基于自身遭际发出的质问与斥责。在帝王专权的时代,历史从来都是由帝王书写的,刻板、规矩,而又充满了虚假和伪饰。而《史记》是史学家用责任与良知写就的,真实、生动、坦率,充溢着磅礴浑厚之气。雄才大略的帝王不乏其人,而在史学家之列,无人能与司马迁并肩。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轼和司马迁之所以鹤立鸡群为后人所敬仰,就在于他们的独立之精神,他们是文学或史学中的唯一,作家穿越时空与苏轼和司马迁神交,写出了“这一个”。
其次是独到的见解。读完全书,说实话,这是一部在当今出版的成千上万种书籍里显得有点单薄的图书,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今出版的大部分类似的图书中多数没有此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独到的见解。许多人都去过茂陵及其附近的霍去病墓,但却没有去拜谒附近的卫青墓。而作者“在一个寒风瑟瑟的黄昏,我来到北莽原上,不是为了领略雄才大略汉武帝的茂陵之雄伟高大,也不是为了观览一代战神霍去病的墓区之恢宏壮丽,而单单是为了探访卫青墓。”在《甘受冷落的大功之臣》一文中,作家记述卫青的功高盖主后写道:“卫青无逾规之言,无越矩之行。他之所以被冷落,我想,或许是因为汉武帝太过于自负,他要向世人展示,征服强敌的,是自己,而不是某一个将军。”
作家赞美:“如日中天、备受恩宠时,卫青不居功自傲,不恃宠而骄。夕阳西下、滑入低谷时,卫青不怨天尤人,不顾影自怜。漠视繁华的人,也耐得住寂寞。”
正如作者所感叹:“卫青,是西汉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传奇。汉武帝一朝的英雄时代,是从卫青的出现开始,是从卫青的去世结束。”
再看看“卫青墓一墙之邻,是霍去病墓。霍去病墓被精心装扮得桃红柳绿、水色映碧。不可否认,霍去病也是让汉室赢得尊严的英雄,但相较于卫青,霍去病显得过于骄傲与刻薄,遇事任性而为,只顾一己之乐,不知体恤士卒之疾苦。英雄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功绩,更应该是品格。功绩无从再现,而品格可以相继。”“晚风凄凄,四野寂寂。在茂陵的一片繁华之中,我独自流连于卫青墓。”在独自流连中和与霍去病墓的对比中,让读者看到了被冷落被遗忘的卫青的不世之功和高洁品格,起到了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之作用。
再次是独一的写法。汉字始祖仓颉众所周知,人们津津乐道的也是仓颉如何仰观宇宙星辰、俯察鸟迹虫丝从而发明汉字,但作者在《仓颉庙观柏》一文中,既不写仓颉如何发明汉字,也不写仓颉庙如何壮观,仓颉墓如何古老,仓颉庙里的石碑如何林立,只抓住仓颉庙中的古柏一点写深写活。在描写了仓颉手植柏、喜鹊登枝柏、二龙戏珠柏等众多古柏后,作者似乎猜到读者疑问为何专写古柏呢?作者在文末给出了答案:“因为,我从来都不相信仓颉是一个具象的个体。我想,如同华胥、女娲、黄帝、炎帝等传说中的人物一样,仓颉是我们无数优秀先辈的集合,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心血不断创造、丰富着文字,让民族的根与魂得以传承与延续,沧海桑田,斯人已去,他们的创作如森森的柏林常绿,他们的精神如坚硬的树干屹立!因为,我觉得文字绝不仅仅是赖以记载事物的符号或工具。每一个文字,都因为凝着心与血、聚着魂与魄,而充溢着生命,迸发着活力,在岁月的砥砺与时光的冲刷中,一如柏树,鲜亮蓬勃,绰约而立。”
散文贵形散神不散。如今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万众写作成为蔚为壮观亦喜亦忧的现象,喜的是散文写作队伍日益壮大、写作数量空前巨大,忧的是散文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形散神也散。在各行各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今,散文创作也要与时俱进追求高质量发展,以满足读者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渭河笔记》堪称大浪淘沙下的一串珍珠和奇石,值得把玩和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