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柏成
平利作家王健春,小说、散文、曲艺、评论样样来,一位成熟的作家,驾驭各种文体应该是信手拈来,驾车轻熟。在他的散文作品里,总有一股浓浓的乡味和淡淡的乡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变得浓郁。
王健春的人物散文基层小人物居多,所写的乡贤、教师、产业能手、草根文人等等,常常利用虚实融合的技巧和鲜活的语言元素,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与典型事例中,勾勒出人物特性。譬如《乡贤黄永益》,开头先是总结式的概括,“他说他一生坎坷多舛,时乖运蹇,五起五落。”十七字吊起读者胃口,然后不紧不慢娓娓讲述事由经过。“黄老自嘲现在是‘三无一有’产品,无职、无权、无钱,唯有身份证,我故意卖关子激他,你哪是三无一有?你一无所有!你无病无灾、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你有房有地、有儿有女、有才有为、有胆有识、有头有脸、有福有乐。”结尾这段,彰显出作家独有的幽默乐观。
善于捕捉人物身上的明显特征,是王健春散文的一个标志。他写《“金百万”的幸福生活》,抓住这个平凡人物因姓名的奇特,带来非同寻常的人生境遇。“上学时,老师喜好拿他的名字鞭策他:你要像名字一样,门门考一百,就中状元。长大入伍后,部队首长张口闭口拿他的名字说事儿:勤学苦练才能百发百中!”“老金还真是‘金’,搁哪儿哪儿发光,因他的参与,乡村广场舞顿时热闹起来,媳妇大婶更是喜出望外,女人们梳妆打扮更精细,抢占C位更积极,舞姿幅度更妩媚。”文中这段再次显现了作家文字的风趣特色。
作家努力在传承与拓展传统的写法上,力求有新的突破。《篾匠小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远望,小伙儿;近瞧,中年;仔细瞅,不惑;脱帽露出白发,天命;问邻居,花甲;亮出身份证,古稀!这,就是小红。”开头几个排比句,一个身体硬朗、朝气蓬勃、老当益壮的人物跃然纸上。在叙述小红手艺生涯的点滴中,他着力表现了小红对手艺高于常人的悟性与热爱,一代篾匠在竹篾编制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在时代更迭的漫长过程中,当竹篾的编制品用量减少,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但作为勤劳的手艺人,依然割舍不掉自己热爱的手艺,一天不干蔑活就手痒,即使编制的竹篮、背篓、簸箕等卖不出去,也不在乎,将它们堆放在那里,看到它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徒子徒孙一样亲切,这就是让人肃然起敬中国农村手艺人吃苦耐劳、钟情于自己手艺的固执禀性。这篇散文没有作者的泛滥抒情,我却读出一代手艺人的没落与辛酸。文章的结尾是:“临别,我拉着小红的手:老贾,保重!”在这简短的话语与肢体中,我们依然发现作者对手艺人深厚饱满的情愫,作者的情感是隐忍而含蓄的,这寥寥几句话语与动作,有着四两拨千斤之妙,比起大量的带着个人主观情感的直白表露,真诚得多,感人得多。
王健春的散文都有个人参与、个人在场的影子,紧跟当下时势。《春暖花开时》《爷爷的茶》《永远活着的外婆》都是怀念亲人的散文,文中没一个“爱”字,字里行间却是浓浓、深深的恩情。《厉害了,我的县》《杂花生树 风送芬芳》《春天的约会》,其实就是工作总结和采风,但在他的笔下变成了可读性极强、文艺范儿极浓的好散文。他的散文还注重布局,如《茶缘》,通过明暗两条线,叙述四代人的茶乡情结,展现家乡茶业的发展和百姓幸福生活,虽只两千余字,却给读者丰富的空间和想象。《教你三道特色菜》,本是叙述烹饪大师做菜技巧的散文,硬是让他以调皮的语言变成了“单口相声”,有读者直呼不是一口气看完的,而是一口气听完的。
常年在基层一线工作,做过老师、法官和行政干部,他有丰富的阅历,使得他的文章涉足面广,泥土味浓,文字简洁,正气阳刚,没有无病呻吟或虚情假意的做作。我不敢说他的散文有多么的好,只能说他的散文很有特点,纪实散文大多有新闻特写和人物通讯、曲艺相声的痕迹,他能将文艺采风和风景特色,用他机智的构思、调皮的语调,以散文形式表现出来,他的这种奇特式的写作方法,反倒宛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他以个人文采和魅力极大地宣传和推动了当地文艺事业。当然,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期待健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领域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来,留下人生和写作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