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发高
人们都说汉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厚重,红色基因浓烈。因为在汉阴:文有沈氏三贤杰,武推开国三将军,历史上还有过许许多多有影响的人物。
《汉阴县志》载:仅明清两朝汉阴就出了21位进士、91位举人、331位贡生。究其原因:一是来汉任知县通判的大多是进士举人等饱学之士;二是湖广移民带来了好的向学风气;三是全县上下通办教育,乡绅贤达热心助教,一时间在校学生占到总人口的10%。
特别是出生于汉阴的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一母同胞三兄弟 皆为北大名教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先生沈士远,庄子专家人称沈天下;二先生沈尹默一代宗师,书法文学大师;三先生沈兼士国学大师,音韵档案学家。特别是书法泰斗沈尹默,中国四大名著书名的题写者,有人称为“八百年第一人”,他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还是中国白话诗的开创者,他的那首《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简单几行字,道出了五四时期中国青年追求民主独立自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还有,春秋时期与孔子高徒子贡儒道哲辩的抱瓮丈人;远赴广东出任东安县令,兴文重教的卞同;以官兼教,执政清廉,“离任时,百姓卧辙挽留”的茹金;西安碑林、钟楼、华清池、草堂寺等多处名胜门额题书者亦是农民书法家汉阴人沈兰华先生……如此等等,无不彰显着汉阴文脉兴盛、源远流长的前世今生。
汉阴不仅历史文化厚重,红色基因更为浓烈。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授衔的将帅中,就有何振亚、沈启贤、杨弃三位汉阴籍将领。
1936年8月13日,何振亚、沈启贤在原紫荆乡成立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由中共西北特支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她的前身主要是由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杨虎城部所属的陕西警备二旅沈玺亭团几次起义人员相继会合组成的,以何振亚部为基础的陕南游击纵队。1935年冬至1937年春,这支部队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安康、商洛结合部近十个县的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战迷峰岭、攻毛坪坝、破太平寨、打涧池铺、歼灭安康保安队、夜袭洋县弹药运输队……进行大小战斗战役二十余次,该部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一千二百余人。到1936年12月,中共西北特支将这支部队交给了中共中央代表和红军代表团;西安事变后正式编入红十五军团;“七·七”事变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警卫营,自此东渡黄河,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何振亚、沈启贤、杨弃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从参加革命到创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再到正式编入红十五军团,在陕南地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为坚持和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陕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安康的成功典范,周总理在“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即西救会”上就曾肯定到“民众武装组织方面的工作,在陕南有抗日第一军的建制”。
所以说:“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既是汉阴和安康的骄傲;更是陕南乃至全中国人民的骄傲”。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仅土地革命时期,汉阴境内参加红军的就有800多人,其中的100多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游击队,80多人参加了红七十四师,500余人加入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
为更加深入地挖掘开发县志中所记载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十几年来,汉阴县政协确立了“挖掘弘扬传承三个三红色文化”的整体部署,历届领导非常重视政协文史资料征编工作,先后二十余次派出政协史料征集组,对原有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赴北京、天津;辽宁的大连、沈阳、凌海、盘锦;甘肃庆阳、西峰、庆城、华池;山西平型关、代县、长子、阳城、武乡;山东曹县、新疆哈密;陕北延安、吴起、甘泉;安康汉滨、宁陕、石泉、平利等地,经过近十五年的艰苦细致收集,共征集到图片史料600余幅、文字史料500多万字、影像资料88个片段、实物史件22件,为史志编修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梳理编辑了《三沈专辑》《三位将军专辑》和《革命烈士罗少伟》等地情专著,以缅怀先烈、鉴效先贤,为展示汉阴的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