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绪伟
年在中国,其味浓郁;年过年来,有滋有味;感受年味,众说纷纭;年情万变,味不离宗。
虽然年味有浓淡,感受有酸甜,体验有深浅,缘由物质条件和文化水平相关,与地域环境和时代发展相关;而且都铭刻着历史的、传统的、生活的、亲情的、文化的、岁月的印记。
所谓年味,不仅是眼观热闹、味蕾美食,更是一种深刻的历史记忆。每当春节到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就会与过去的春节相比较,其本身就是对“年味”的留恋与回味。年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据《尔雅·释天》记载:“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明“年”的称谓从周朝就开始了,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年,过年,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我们的记忆里,早已不像是传说中的怪兽,更像是快乐幸福的使者,开心美好的象征,憧憬未来的愿望。只要年一来临,中华大地就普天同庆,城市乡村就欢歌笑语,天地日月就交换更替,寒冬就焕发出暖春的生机,这就是历久弥新的年味。
百姓有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反映了在外奔波一年的游子们,无论事业成功与否,家人都迫切希望孩子、丈夫或妻子能回家相聚的心情,倾心表达的是家人团圆、亲情融合的年味。只要说到年,我们心中就会有“阖家欢乐,共度良宵”的温馨期盼。从古至今,在这个节日里,家人、亲情、爱意、欢聚构成了年味的源泉,孕育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亲情乡愁。年的到来,没有一种温暖比“回家过年”更幸福,没有一种心情比“踏上归途”更激动,也没有一种执念比“亲人团聚”更厚重。尤其大年三十的团年饭,不仅仅是丰盛饭菜的香味,而深刻赋予的是“亲情,孝心,期盼和憧憬”的特殊意义。这种年味,就是亲人不可分割的骨肉情感,是游子归根的挚诚向往,是阖家幸福安康的甜蜜味道。
民间流传:“吃了腊八粥,紧跟是小年,扫尘祭灶神,杀猪豆腐拌,挂灯贴春联,炮响过大年”。这样的年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延续几千年春节文化的传承,其内涵极为丰富浓厚。传统的过年时节,从腊月吃腊八粥开始,就进入年味的体验;人们开始进城赶集购买年货,到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就该扫尘祭灶神爷,乡村就有杀过年猪吃泡汤宴的习俗,然后就是磨豆腐做年糕,直到辞旧岁迎新年等。记得儿时的童谣:“腊月边,家门前,挂红灯,贴对联……”最明显的标识就是“火热的节,红红的年”。春节的大街小巷、农家院落,尽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红联窗花贴贴满,河岸桥前红世界,个个欢喜乐人间的景象。这人文的传统年味,至今令人陶醉不已。
质感的年味,是生活体验的味道,是吃喝穿戴玩乐的满足与多样性。这种生活的年味,是随着物质条件逐步改善而悄然变化着,但人们似乎忽略了这种变化,便有“现在年味淡了”的说法。若是认真跟过去相比较,才会惊异于条件改善的变化;细细思量时,更感叹于这变化的巨大。过去城市乡村里的春节,儿时的人们感觉幸福、热闹和快乐,那是因为过去不仅物质上匮乏,而且大多家庭比较贫穷困难;平常不仅吃穿用品都难以维持,而且根本更无法满足;大人们积储一年的钱粮为过年,才会有“三十晚,吃饱饭,穿新衣,压岁钱;过春节,快乐玩,放鞭炮,看彩船,耍狮子,舞龙圈”等,因此产生“小孩盼过年,大人过年关”的真实状况。这就是记忆中其乐融融的生活年味,现在想起来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如今已是“吃穿天天像过年,电视电脑网络欢;五光十色靓城乡,文化春晚享盛宴……”的“信息”时代了,室外大众热闹的形式转化成了家庭“数字”形式了,生活的年味逐步走向了现代化。
浓浓的年味,更是时光岁月的味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体味。我们感悟年:就会感悟到时光如水,匆匆流逝;光阴似箭,转身即逝;既要珍惜美好时光,更要不负光阴。我们体味年,就会体味到季节的轮回,岁月的变迁;时间的见证,年龄的添加;既要不负自己,更要不负韶华。岁月的年味,承载着我们的思念与祝福,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既让我们懂得时光的珍贵,自然感恩生活;又让我们惜爱岁月的美好,应该真诚大度。岁月的年味,也让我们感受到人生中,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过年的味道,就是新征程,更是新希望。
年是立体的,年味是浓密的。这年味就在腊八粥里甜着,在乡村醉人的炊烟里飘着,在城乡忙碌的身影边绕着。这年味在高挂的大红灯笼里亮着,在吉祥如意的春联上写着,在五光十色的夜景中美着。这年味在阖家欢乐的年饭酒意中醉着,在皮薄馅香的饺子里包着,在悦耳动听的拜年彩铃中传着。这年味在喜闻乐见的民俗演艺中舞着,在走亲访友的人们脸上笑着,还会在“看花灯、猜谜语、吃元宵”的节日里魂牵梦绕着……
龙归神威在,蛇迎紫气升;年味年不同,当代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