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林
“走咧,去广场练节目,准备迎新年!”领头的大娘一声吆喝,五里镇文化广场周围的大爷、大娘们,陆陆续续来到广场,排练节目,准备在新年的正月的“百姓大舞台”上表演。
广场中央摆放着音箱和平板电脑,一曲曲迎春的歌子播放出来,和着腊月微微的寒风飘来,广场上空的鸽子在盘旋,悦耳的鸽哨在回荡。
老人们到齐了,领头的大娘一声令下:“立正!稍息!报数!都集齐啦,拿出家伙,准备走起来!”大家脱了罩衣,戏装露了出来,远去的青春瞬间回来了,一伙是红衣服、一伙是绿衣服,一个个花枝招展,充满活力。
第一舞蹈是个《新年好》的扇子舞,他们踏着这首儿歌的节拍舞了起来,变换着舞姿:一会儿轻轻曼舞,一会儿铿锵有力;一会儿如云飘动,一会儿似水沸腾。组合着图案:是飞转的绿叶红花,炫出时代的风采;是一组“新年好”的“人字”,摆出了新春的祝福。
这个文化广场,过去是个农贸市场,四四方方,宽宽敞敞,周围都是楼房,五里社区旁边的老广场面积太小,满足不了五里人们日益增长精神文化的需求,于是,把农贸市场修建成五里文化广场,硬化,种花草,修亭子,成为一个休闲娱乐的广场。早晨,熹微初露,喜欢锻炼的人们,围着广场跑步,中午,广场是老年人谝闲传、下象棋、打扑克、晒太阳的好去处,黄昏时分,是下了班的年轻人云聚的地方。
农贸市场移在五里镇以东余家河箱涵区域。余家河发源于牛山山脉,一股清流,跳山涧,穿平川,过国道,在过道的下方,给余家河使上盖子,盖子上就是新建的农贸市场了。农贸市场周围小区楼房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云,修建在这里的农贸市场,满足人们的生活,农贸市场就成了人流的海洋。
一溜烟地市场,成了流动的彩虹,喧闹着五里的腊月。南北二山的村民们,骑摩托车、开农用车、驮着土货来赶集,篮子里的土鸡,顺着两边摆,不安详的红公鸡,总爱扑腾着翅膀,弄倒篮子。麦糠上的土鸡蛋,排列得整整齐齐,宛如一枚枚白月亮,亮着微微的光,一堆一堆的鸭子和鹅,引吭高歌,“嘎嘎嘎”“吭吭吭”连成一片。兔子们装在铁笼子里,竖着长耳朵,睁着红眼睛,抖着红嘴唇,不时打量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肉架子上挂着各种肉,汉子们肩搭毛巾,手持砍刀,不时地吆喝着:“来来来,吃百草、喝山泉的土羊肉,颤虚虚,肥嘟嘟,不香不嫩不要钱!”卖牛肉也不甘落后,扯起喉咙喊着:“正儿八经的当地黄牛肉,指哪儿割那儿!”为了拉广告,每个牛蹄子上还有黄毛皮。农家菜更是多如牛毛,一嘟噜一嘟噜的菠菜,堆在蛇皮袋上,上面还挂着露珠。凡是带“土”的农副产品深受欢迎,总是围满人,讨价还价之后就成交了。
如今过年,过的是一种精神、快乐、气氛,春联、红灯笼、年画是必须讲究和购买的,红彤彤的春联,红彤彤的年味,就是红彤彤的日子和期盼,凡是能贴春联的地方,都会贴上,猪圈、牛圈、羊圈、鸡笼,都是红红的春联,怕红色的牛,刚刚看见红春联,鼓着眼睛,出着粗气,慢慢地就习惯了,主人给它的牛角缠上红纸的时候,也温顺地看着主人。卖春联地顺着余家河两边摆着。春联以红色为主,也有少数绿色、黄色的,河两岸,是两排红、黄、绿的彩云,河风中轻轻飘动。春联中,有烫金的、墨印的、刺绣的,方方正正的“福”字上,刺绣着十二生肖的图案,今年是蛇年,刺绣两条活灵活现的“蛇”居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金碧辉煌的,就在烫金的春联摊挑拣,挑拣春联的长宽和内容,多数人们喜欢当场用黑墨书写的春联,红纸黑字,才有传统,才接地气,当地的书法家们,看准了这一点,摆开桌子,现场书写,买春联的围成里一圈外一圈,轮到谁了,有的哆哆嗦嗦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春联内容,说是准备赶回家来过年的儿子给拟好的,书法家看一眼纸条,龙飞凤舞一阵子,再看一眼,对联就落成了,找一块空地,小心地摊开,压上石头,等待墨干。
卖灯笼的,大大小小的灯笼,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太阳,总是摇来摆去的,灯笼下的黄须子荡来荡去,还有的红灯笼里,安装着电子灯泡,一会闪着红光、一会是紫光、又一会是黄光了,把一隅天地照耀的五彩缤纷。大灯笼小灯笼都得买,大灯笼挂在大门两边,小灯笼挂在后门,一到晚上,前庭后院都在一片艳霞中,红了庭院,喜了主人。袖珍灯笼是给孩子们准备的,都是电子灯泡灯笼,从初一到十五,手中都提着袖珍灯笼,映红了孩子们的童年。特别是一到夜晚,孩子们组在一起,打开开关,“嗷嗷嗷”吼着,满村浮动的是红星星。
花卉老板看好了腊月的市场,整车整车的盆景花卉,拉进市场,刚刚停稳车,呼啦就围上人群。天天有肉吃有酒喝的日子,过年了还要有花草营造年味,于是,购买花草成了选择,一时间,一车的花卉被抢购一空,喜得老板合不拢嘴。一盆盆蝴蝶兰、文心兰、金橘、水仙花、茶花、蜡梅等,走进了千家万户,把古老的中国年打扮得绚丽多彩、喜气洋洋。
太阳偏西,夕阳赶凤凰山来,在农贸市场上徘徊,两山路远的乡亲们,卖了年货、买了年货都纷纷离去,附近的人们还在市场上逗留,鼎沸声小了,这个时候才能听到市场下的余家河潺潺的水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