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传志
岁月荏苒,往事历历在目。年味和岁月,春联与童趣,如白驹过隙,挥之不去。我写对联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春节故事。
今年是我写春联的第50个年头。记得第一次写春联是在1974年腊月小年。那时候,村子里写对联的是堂哥孙传斌,他高中毕业,写着一手漂亮的毛笔行书。每逢春节前来求对联写对联,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看的时候羡慕不已,心里手上都痒痒的。心一横,索性自己写!那年自己已上五年级,仗着自己学习好写字好,时常受到老师的赞扬,自信心满满。我五岁练习写毛笔楷书,一直是班里的骄傲,同龄孩童中的翘楚,别人能写,我怎么就不能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遛呢?从启蒙老师柯玉藩就教写大、小楷,每天的作业是出色地完成6页16开开皮纸毛笔书写。由于我有些书法天赋,写得也多,常常沾沾自喜,认为写得好字迹过硬。
于是,便在堂哥忙不过来的情况下,尝试着给街坊邻居写对联。陕南忌讳写对联出错,“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回”,这是指旧时公文官牒,但书写对联千万不能少字多字,出错不得。一旦出错,主人必视为不祥之兆,断然不可能再请你书写。对联的内容自然不是问题,“天对日雨对风,九夏对三冬,祥云对瑞雪滴露对垂虹”自小滚瓜烂熟,作对联小菜一碟。加之传统的内容:“梅开寒枝报岁初,瑞雪飘飘福满屋。梅香竹影送寒去,桃红柳绿迎春归。书香门第春光好,福满人间喜气多。迎春接福庆新年、岁岁平安如意好。辞旧送祥迎佳节,年年吉祥合家欢。春风化雨润桃李岁岁平安如意宝,合家迎春接吉祥年年兴旺合家欢。”手到擒来,信手拈来。一天能写二三十副,好不惬意!1979年高中毕业上了安康师范学校,继续练字,服务邻里,腊月里登门来求写对联的人更多了。小年过后就门庭若市,我在土坯房堂屋里摆个大桌集中写红红的对联。对联摆满一地,红纸上衬着黑字或者金粉,灿若织锦满席,一院子的色彩斑斓,五彩缤纷。就这样一直到我当中小学老师的8年间,每年腊月都在老家里或是闫家小学、白河三中的操场不知疲倦地为乡亲们书写对联。改做行政工作之后,公务繁忙,无暇他顾,写得少了,但领导同事有吩咐还是继续“副业”不辍,直到1995年做了乡镇党委书记后,便少了这个春节写对联的“副业”。
物以稀为贵。后来房屋宽敞了,大家要求写宽大对联的人多起来而书写宽大对联的人毕竟少数,市场上虽有宽大对联供应,但懂行的人家还是喜欢散发着浓浓墨香的对联书写。这样,逼迫着我这名对联书写老手也要与时俱进,买来斗笔书写对联。妻子20出头就做乡镇副职,我所在的那个闫家乡虽然偏远荒凉,但是文脉传承历史悠久,逢年过节写红对联,必要与房子匹配的宽大对联。我写完自己所在的闫家乡宽大对联,又要赶往妻子相邻的乡镇书写。一张纸裁两条子衔接着起来,斗笔书写,饱蘸激情,酣畅淋漓,仿佛自己就是榜书书法家!每次书写结束,主人特别高兴,妻子本是座上宾,写对联帮我裁纸折纸,夫唱妇随,男耕女织,主宾其乐融融。事后必大摆筵席,提前过节假日一样,皆大欢喜,说不尽的喜乐年华。
再后来,在市直部门工作,参加一些春节义写采风的活动,有兴致的时候,还即兴来点打油诗一类的东西。诸如——《临江仙 小年义写春联》:红火春联铺西东,千秋年味浓浓。名家义写舞长龙。笔开新气象,喜聚万户情。别样新风拂万象,宏图映照前程。安康璀璨四邻明。意昂出彩处,绮梦九州同。《义写春联乐开怀》:大笔轻巧福字重,名家出彩迎春忙。金州万户祈年味,古韵千秋著锦章。《参加义写》:梅花三弄独伸枝,喜鹊几声报吉时。故事旧传无旧意,墨香义写有新词。
退休后,我书写春联研究对联的兴趣渐浓,在积累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越来越喜欢研习对联写作。我走遍了祖国大好河山,每到一处必能增长人文地理知识,更对看好的对联赞赏不已。“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民俗,红底黑字,喜气洋洋,崭新的春联总能燃起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在纸上挥毫,笔在纸上游走,提笔,顿笔,转锋,一副副红红的春联写好,我抬起头,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春联被争相抢去,心头也是暖暖的快乐,春节与岁月一起慢慢成长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