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安
寒风萧萧,雪花飞舞。上学路上,三三两两的孩子穿着厚厚的棉衣,有的提着竹编的烘笼,有的提着自制的火盆,快乐如小鸟一样。
那时,乡村小学一般都是一层的土木结构,门窗、屋顶八面透风,条件十分艰苦。一到冬天,农家便燃起柴火取暖,但教室里是不能燃起烟火的。于是,家长们都要提前准备一些木炭,以供孩子们上学取暖用。有了木炭,还得自备方便携带的取暖工具。最常见的暖具有两种,一种是当地篾匠用竹篾编织的烘笼,还有一种是用旧搪瓷盆改装而成的火盆。
上小学时,就一直使用竹篾编织的烘笼,因为它小巧玲珑,精致美观,与小小的我搭配起来很是协调。幺叔是乡里有名的篾匠,心灵手巧,不仅能编织背笼、箩筐、竹篮、笊篱等常用工具,还能编织一些小鸟、蚂蚱等精美的小玩具。每年一入冬,我就缠着幺叔给编烘笼,幺叔抿嘴一笑,算是答应了。他在屋后的竹园里挑选一根好竹子,破成一根根青幽幽的篾条,用匀刀把每一根篾条都细心地打磨一遍后,再进行编织。他编的烘笼与众不同,也是一般的篾匠编不出来的,它上下基本一般大,中间装上一只小瓦钵或洋瓷碗作为火盆,上方留一碗口大的圆孔,既方便放入木炭,又方便取暖。圆孔的上方,还装有一根宽篾片做成的倒“U”字形提手,方便提着行走。
我提着烘笼高高兴兴来到学校,烘笼奇特的外形,精致的工艺,温暖的炉火立即吸引了老师和同学们过来围观,小小的我感到十分自豪。可是,因为我常常粗心大意,不是摔破了里面的瓦钵,就是烧坏了外围的篾片,一只新烘笼,基本上只能用一个冬季。第二年一入冬,我又缠着幺叔给我编新的。如今,幺叔虽然已逝去了多年,对他的很多事情都已经淡忘了,唯有他给我编织的精美的烘笼,还鲜活在我的记忆深处,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找不到篾匠编烘笼,还有一些同学嫌竹编烘笼火太小,烤起来不过瘾,就找来一只旧搪瓷盆,装上铁丝提手,盆里装入木炭,从火塘中夹一些火种,一盆能行走的火就诞生了。上学路上,呼呼的寒风把炭火越吹越旺。到了学校,红红的木炭火立刻成了同学们关注的焦点。用这种火盆取暖,盆大炭多,火力十足,烤起来很暖和,但因为火盆外面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有时纸笔掉进火里了,有时烤焦了鞋子,有时烫伤了手脚,“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教室里差不多人手一盆火,虽然有的火大,有的火小,但火盆多了,室内还是添了一些暖意。也有少数同学家里没有木炭,或是当天没有来得及带火盆,同桌就会把火盆挪到中间,两人共享温暖。有的同学见了“邻居”没带火盆,也会主动把火盆递过去,给同学送去一份暖意。这些“小动作”自然逃不过老师的眼睛,但这种互助友爱的精神却远远大于对课堂的影响,因此,老师们常常是视而不见的。每到下课,孩子们都会在操场上舞动起烘笼或火盆,好让风把将要熄灭的炭火吹旺,以便下一节课取暖。这时候,四处都是舞动的火盆,远远看去,如耍龙灯一般。两三节课后,火盆里的木炭基本燃尽。这个时候已快到中午,气温也渐渐升高了,有时还会邂逅冬日暖阳,同学们便利用下课时间做起游戏来,跳绳、踢毽子、斗鸡、跑步,十分钟的狂欢足以让身体暖和起来。还有一种游戏叫“挤油”,是孩子们公认的抵御寒冷的游戏:一群孩子一字儿排开,后背靠墙,两边的人拼命向中间挤,挤着挤着,一些人便被挤出队列。“油”虽然没挤出来,身体却暖和了许多,欢乐也成倍增长。
对于这些,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村孩子们大都不陌生,有的还亲身经历过。他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乐观向上,刻苦学习。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学府,并最终走上了他们多姿多彩的人生之路。
我给身边的年轻人讲这些故事的时候,年轻人听了似信非信,孩子们听了一脸茫然。其实,我并非想让他们像过去的孩子们那样去生活,只是想善意地提醒孩子们:生在如此美好的环境里,坐在温暖如春的教室中,我们没有理由游戏人生,更没有理由虚度年华。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趁青春年少,奋力前行吧,前方风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