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小斌
作家刘亮程曾写道:我们在梦里时,醒来是随时回来的家乡。而在醒来时,梦是遥远模糊的故乡。
旬阳老城,就是时常在我梦里的一座城。
时光如白驹过隙,离开老城已近三十年。我在老城上幼儿园、念小学,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后来搬到了菜湾新区居住,仍时时被老城一种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常常徜徉往来于老城之中。再后来随着上学和工作渐渐离开了家乡,便更少去到老城,但在我心中旬阳老城却越发像一位造诣高深德高望重的老道人,时常心生拜谒之心。
这座被两条同样源自秦岭深处的悠悠旬河与滔滔汉江环抱交汇处的古城,自汉江南岸望去像极了一艘乘风破浪征战远航的巨型航母,青山绿水环绕呈“金线吊葫芦”之状,以名扬海内现“太极阴阳鱼”奇景的城,钩沉起我几多往事。
旬阳老城三面环水一面接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仍然保留了最完整的城池结构。城以洞子口为腰眼,垭子口为咽喉,分为老城主城、炮台、黄坡岭和连接上渡口的一部分民居(俗称草房街)。传统意义的老城就是指洞子口往东的城:城以中心文庙和县衙为中心,以西门为主城门,南有汉江,北面和东面有旬河护卫,城墙紧邻县衙一圈,居民和商埠延多条羊肠石径盘旋而上下,南北东西错落有致的按坡度排列形成看似凌乱但井然有序的格局,下城、上城层次清楚,天然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光绪《洵阳县志》记载:汉水之滨,山势从黄桴岭而下,忽若蜂腰,突结冈峦为县城。洵水从秦岭来,绕城三面而入汉,其中楼台层叠,有如画图。清人的上述方志描述精确而简洁。
那“蜂腰”垭子口便是老城的关键地标。实际上它是位于老城一处四通八达的窄巷口,一处五条羊肠小道交织在此的“命门”之地。此地东进老城主城区和西至炮台黄坡岭,南下河街上渡口,北沿豆碥上菜湾,还有一条旬河边的嶙峋小路去往一处悬崖道观,可去观赏丹凤衔书之景和怪状嶙峋石壁上的古老药树。“垭子口下去河街(活该)”,这句歇后语几乎是旬阳老城人烂熟于口的对不成器人的调侃了。位于垭子口的六家巷口曾经有家电器铺,几十年前我的大部分流行磁带都在那里购买,如今那些纯真的音乐载体都成压箱底的“文物”了。
从垭子口往东门依旧是逼仄的青石板路和一户户紧挨的民居直抵西城门口。城门古旧斑驳极具沧桑感,越过时光的城门就抵达衙门口了。过去的衙门口各种公办单位鳞次栉比,依次是中医院、县委、县政府以及公安局、粮食局等办公之所,那时几乎所有的办事机关都云集在老城的城脑上,形成了旬阳老城持续很多年的行政文化教育医疗中心。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公家单位”的集中,也便成就了老城好几十年的热闹和繁华。
老城其间老建筑最为恢宏的建筑当属旬阳文庙。进入文庙可见一松柏参天,院落雕梁画栋,院落左右对称,汉白玉虬龙浮雕栩栩如生,文脉之风绵绵不绝。更有传说文庙与大河之南的文峰塔对面灵岩寺的文星塔遥相呼应,以致从古至今旬阳人才济济,层出不穷。在文庙作为县博物馆期间,传奇文物多面体煤精独孤信印、象牙算筹等国家一级文物原件曾经在这里展出,轰动一时。早些年在文庙里,随着龚家梁遗址的发掘就已经证明了旬阳老城在仰韶文化时期已十分繁盛,旬阳老城的文脉史证是根基深厚了。
城门附近的城墙旁边住的都是老城的老住户,有的房子估摸有几百年的房龄。深宅大院在老城并不多见,最有特色的是两层的沿街木板楼。儿时的伙伴家有些旧居就在老城,这种木楼居住玩耍十分惬意。房屋冬暖夏凉,建造的精致优雅,不知是不是同一批能工巧匠在此所建?年幼是曾不时看见有站在木楼眺望汉江的美丽倩影,那个画面定格以后,就深深印在了脑海,久久难以忘怀。当然,老城并不都是木楼,往江边也有一些石板房,甚至在上渡口一带竟还有许多草房。可能是外来的住户,抑或是不大的城从上而下,越靠近汉江就有水患之险,在那物资匮乏的年月上渡口一带频遭水患,房屋简陋自是必然。
印象中最热闹的还是老城的河街,自洞子口往东,依次是国营理发店、食堂、百货大楼、土产公司、临街的各色商铺。私家商铺卖的东西自然不能和百货公司的比,但按时在早上拆下门板铺设商品,日落前收摊上门板,那整齐划一咔咔有序的节奏是一个非常唯美电影蒙太奇般的镜头。记忆中东堤头街道两边是卖菜菜农的天地,他们翻山渡河背篓挎框从四面八方早早来到这里,并按不成文的规定整齐排列到位,一筐筐一笼笼蘸着晶莹露水的蔬菜,是老城人开启一天美好生活的序曲,也是菜农们起早贪黑收获满满的一天。
河街里孩子们寻求知识的圣地是新华书店,那里也是我最为喜欢和消磨时光的地方。当然不是去找考试复习资料,而是去买最新版的小人书。记忆中《三国演义》等小人书印刷的精彩绝伦,每一本都让人爱不释手。不少“野心家”都准备下手凑齐了在同学中进行显摆,若凑齐了当个“娃娃头”便不用招兵买马,前来投靠看书的娃儿们能排一个下午。
老城百货公司,我其实并不太喜欢。因为我有一朋友小时候头大,有首儿歌说:大头大头下雨不愁,百货大楼不买雨伞只卖大头。所以我怕百货大楼,不知为什么要跟我朋友的头过不去。但没过多久,年幼的我却时时被大楼琳琅满目和稀奇古怪的东西所召唤,更被那些漂亮的阿姨把穿着铁丝的夹子飞来飞去交换票据进行结算的神奇场景而着迷。
老城的文化和体育中心是在东门外的。体育场、幼儿园、印刷厂、武装部、工人俱乐部、邮电局、电影院、一小,不知是刻意规划还是偶然为之,这些让人学本事的地方都集中在了一起。可为什么蔬菜公司和食品公司也在那个方向,难道是学生们多怕我们挨饿的缘由?
巴掌大的老城,露天体育场就有半个巴掌大。几十年前一个县城如此重视体育,至今匪夷所思。小学时上体育课踢足球打篮球跑个接力赛,全县的中学和小学开个运动会都会在这个标准的体育场进行,其中创造了不少在校健将的运动会记录,培养了不知多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旬阳人才,这么说来旬阳老城在灵岩寺下确是沾了人杰地灵的光了。
老城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地带,在那流金的岁月长河里,人们曾经在人头攒动的这座城,一起上学、买菜、看电影,观汉剧,看汉江洪峰过境,入旬河放浪玩耍,大家彼此相亲相爱。老城的街坊邻里常常是夜不闭户,路有拾遗。朋友多的串门子是真的能从洞子口一直窜到东门口。家家做饭的时候更不敢随便出去,因为是真心实意的招呼你进门吃两口的。
天造地设的老城如今也被唤作“太极城”, 以太极城八卦之像名扬海内的城,俨然成为一处非常出名的打卡游览的景观。夜色朦胧之时,站在王家山灵岩寺眺望这城,经繁华万千而归于寂寥,如今灯火阑珊处人影绰绰,高楼林立于汉江旬河两岸,但愿修旧如旧的老城依然会屹立在青山绿水间,把离家游子思乡的根永远留住。
愿儿时的这座城常入我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