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年生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名著。其内容包括自然、人文地理,覆盖面广泛,很多记载也可在史志文献中得到印证。笔者结合史志文献,对《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篇所涉安康境内汉江流域史地疑难及相关史志考证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期冀对安康汉江文化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汉江进石泉县入安康境后,“东历敖头,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险凑。魏兴安康县治,有戍,统领流杂。”敖头,《陕西地理沿革》载:“敖口在今石泉县城附近”,当时此地属于魏兴郡原安康县管辖。
继续向东,“汉水又东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又南枝分,东注旬水,又南迳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清代学者杨守敬认为,直水即迟河。迟河是今陕西石泉县东池河。陕西古代交通史研究学者王开在《子午道考察记》中指出,蓰阁应在腰竹岭南,池河源头西侧,岩石陡立,十分险峻,非筑栈道不能通过。现在的古桑墩南侧,有一小山头,山头顶部为平地,是古代置戍屯守的大好地方。小山头下岩石陡立,下临池河深谷,完全符合《水经注·沔水》所描写的自然地形,因知“蓰阁”(栈道)必在古桑墩东侧悬崖下。
“又东南历直谷迳直城西而南流注汉。汉水又东迳直城南,又东迳千渡而至虾蟆頧,历汉阳潕口而届于彭溪龙灶矣,并溪涧滩碛之名也。”直城,古县名。历代《石泉县志》皆有记载,治所在今石泉县东南、池河东岸池河镇。比对文物地图颇疑直城与池河镇池河东岸的谭家湾村汉王城遗址有关联。《水经注》将汉阳与潕口连缀在一起,足见潕口离汉阳很近。而且文中已说明,汉阳、潕口、彭溪、龙灶,俱是溪涧滩碛之名。
“汉水又东迳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县治松溪口。又东迳魏兴郡广城县,县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盐井,食之令人癭疾。汉水又东迳鱼脯谷口,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而分界也。”上述郡、县在史志文献中均有记载。但明代《陕西志》载,“王谷是壬谷之讹”。壬谷即壬河(今任河)河谷,是古代安康盆地通往四川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按照《水经注》所述,汉水又往东流经鱼脯谷口,从前西城、广城两县以此谷而分界。鱼脯谷在何地,史料无载。但根据安康、紫阳、岚皋地方志记载,旧时西城为今安康,广城为今紫阳,岚皋的岚河下游原属安康,清道光时期才开始设厅。汉江经过紫阳、岚皋,在两县分界处有洞河汇入,今紫阳与岚皋仍以洞河为界。因此,疑洞河河口即为鱼脯谷口,故址在今紫阳县洞河镇。
“又东过西城县南。汉水又东迳鳖池而为鲸滩,鲸,大也。《蜀都赋》曰: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者也。”鳖池,今日已没于瀛湖库区,无从考察。
“汉水又东迳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故川谷擅其目矣。汉水又东,右得大势,势阻急溪,故亦曰急势也。依山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护吉挹所治,苻坚遣偏军韦钟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无援,遂陷。”岚谷,即岚河,长江流域汉江的支流。据《大清一统志》载:“岚河两岸山多岚气,故名岚河”。
“汉水右对月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清康熙《兴安州志》中对汉阴县月(越)河的记述与之相符,雍正《陕西通志》在介绍月(越)河时,直接引用了《水经注》《兴安州志》的内容。
“汉水又东为鳣湍,洪波渀荡,漰浪云颓,古耆旧言,有鳣鱼奋鳍溯流,望涛直上,至此则暴鳃失济,故因名湍矣。”关于鳣湍的位置,史料无载,学者曾推测疑似黄洋河入汉江处,过去这里水势凶险,如遇洪涝,会堵住汉江东去,水波漫漶,常危及安康城区。至今在入江口矗立有奠安塔一座,以镇江流。此外,距离入江口不远处即为张滩古镇,“张滩”或为鳣湍之音讹。
“汉水又东合旬水,水北出旬山,东南流迳平阳戍下与直水枝分东注,迳平阳戍入旬水,旬水又东南迳旬阳县,与柞水合。旬水东南注汉,谓之旬口。汉水又东迳木兰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寨,云:吴朝遣军救孟达于此矣。”旬水,即今陕西旬阳县西北旬河。《汉书·地理志》 汉中郡旬阳载:“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旬河,源出宁陕县东北,东南流经镇安县,至旬阳县东注汉水。《三国志·蜀书 ·刘封传》: 申仪降魏,为魏兴太守,“封员乡侯,屯洵口”,即此。悬书崖,在今陕西旬阳县北。木兰寨,在今旬阳市东,汉水北岸。《资治通鉴》记载,魏太和元年(227年),孟达阴许归蜀,司马懿潜军进讨,吴、汉各自遣将去西城木兰塞救孟达。伎陵城,《清一统志·兴安府二》 引《旬阳县志》:“伎陵城在县西五十里。”根据考古发现,伎陵城在今旬阳县东南,汉水南岸。
“汉水又东,左得育溪,兴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汉水又东合甲水口,水出秦岭山,东南流,迳金井城南,又东迳上庸郡北,与关祔水合。”育溪,蜀河,即古之育溪(育又作洧),源于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胡家岩,于蜀河镇汇入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