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云中
时时地忆起安康城的那道大北门。在清康熙《兴安州志》中,这道北城门的官方名称叫“通津门”,最早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清乾隆《兴安府志》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通津门”改名为“拱辰门”。但安康的老百姓一直习惯叫它“大北门”,因为在其左侧还开有一道“小北门”。
安康城的大北门濒临汉江。早前,出了大北门便是几十级台阶,拐出一个L形的弯,下到汉江河边。那时没有自来水,吃水用水全得到汉江去挑,大北门便是到汉江挑水的必经之路。挑水的人上下台阶多了,累得腿软,水便从水桶里抖了出来,泼泼洒洒,以至弄得这几十级石条长阶油光水滑、青黑冰铁似的,行人一不小心就会跌倒。
除了挑水必走大北门,女人洗衣服、淘菜也得走大北门。当然,也走小北门、水西门、东关和西关的别的什么门,都是就近居民的各自选择。这些通往汉江的城门被一条长长、窄窄、弯弯曲曲、时上时下的河街串联起来,挽起手臂为船工和城里的居民提供各种餐饮和小吃,提供与汉水船运有关的种种方便。河街的房屋是清一色砖木结构的古式建筑,上下两层,少有三层往上的,黑红棕紫木板门,齐齐整整,古香古色,分外别致,沿江边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饶富情趣。
其实,难忘大北门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因为妻家住在大北街,离大北门咫尺之遥。我与她那时还在初恋,热火得胶漆一般,常常趁夜色掩护,偷偷去大北门城墙上依依偎偎,谈天说地……这一切虽然没有被生人打扰,但却被蒙眬的月亮露出圆圆的抑或弯镰似的笑脸所窃笑。
大北门下的汉江边经常有一些来自旬阳或是吕河的船只停泊于此。船上装载着从旬阳、吕河一带运来的山货特产、水果蔬菜之类,在这里卸载或是就地零售。尤其是旬阳的狮头柑,吕河神河的香水梨等等水果,特别受欢迎。大家就在船舷边做交易,图个方便、实惠和新鲜。她就身在其中,挑挑拣拣,好中挑好,优中选优买回来,其中一部分被我饱了口福。她看着我的那副吃相,又觉好笑,又很高兴,很滋润。
船舶到达码头之前,纤夫的号子声远远地悠悠地传来,时时地移近,渐渐地清晰,阵阵地动听。再近了,从船上飘过来的女声船歌,盖过纤夫的号子声,更为动听,更为悦耳,是某位纤夫的妻子鼓励丈夫跟上号子,看着脚下,踏稳脚步的殷殷嘱咐。
落帆了,在一阵竹篙点水、船工撑船的忙碌中,木船靠岸停泊下来。此时船太公和船工们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太公手离舵把,掏出烟袋,打火抽烟;船工则向船边放下竹篙,抛下铁锚,拖动跳板,搭向岸边。整个动作十分娴熟麻利。
岸边急需货物的货主,踏上跳板,匆匆上船,寻找货物,提取货物,而后由民工肩挑背驮,拾级而上,穿过城门洞,走进大街小巷,交予商铺,上柜买卖,满足居民的需求。
这一切都成了记忆中的画面。而今的大北门,在1983年的大洪水之后,随着整个安康城的重建,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城墙加高加厚,城墙之上的新型城门楼高大巍峨,巍然壮观,游人可以在这里静坐观景,欣赏江北的“外滩”,欣赏江中的游艇,欣赏水中的鱼儿打挺,欣赏白鹭起落飞翔,与鱼儿嬉戏;抑或展开画版,速写作画;抑或坐而论道,吟诗抒情,谝闲说笑,休闲打牌,尽享舒适自在,世间快乐。
更喜的是,在春节元宵节,两节相连,历时半月有余,最是游玩的佳期,无数市民、游人从这里瞭望不远处的水西门广场展演的安康社火,兴奋异常,喜得狂呼,至今仍沉浸在那热闹的氛围中无法忘却,笑谈在茶余饭后,兴致不减,展现了一片盛世欢乐的新安康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