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文涛
在《岚皋县志》和《平利县志》的“人物传”里都有一幅人物自画像,画中老者身着蒜瓣盘扣短褂,下着布衫,脚蹬圆头布鞋,左手持书卷,右手拄龙头拐杖,白发长须,皓齿明眸,仙风道骨地端坐着,身后是一帧竹木屏风。他是晚清声名远播的画家甘棠。
甘棠,原名甘大霖,号醉霞,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出生在岚皋县孟石岭镇木马河甘家垭子。随后学着圣贤的书,描着自然的画。
7岁时,大霖的父亲突然去世,家境开始变得困难,他每天从学堂回家,便要赶着羊群上山放羊。牧羊归家,还要砍回一捆柴火,供家里做饭用。上着学,放着羊,砍着柴。再苦再累,只要有闲暇,临物摹画的嗜好一直没有舍得丢弃。
屋漏又遭连夜雨,天冷又遇冻霜天。9岁时,大霖的母亲患病去世了。
无父无母的大霖,怎样在世上生活下去呀?幽暗的曲径里,一线光亮灿然。大霖的舅舅詹惠堂从平利县洛河老家来到甘家垭,在协助甘氏家族料理完大霖母亲丧事后,征得甘氏族老同意,将甘大霖领到平利县洛河镇三坪自己的家抚养。
来到洛河的甘大霖,晴天,随舅舅家表兄弟们上山放羊砍柴。雨天,折树枝于屋内地下习画,画了脚蹭去,蹭了再画,所画之物,惟妙惟肖,得到舅家表兄弟们众口相赞。舅舅见大霖聪明好学,画技超群,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时而摆菜置酒,请来镇上画师指点,讲解画法,使大霖眼界洞开,画技见长。
15岁的大霖随舅舅学泥瓦匠,砌墙立柱,起梁架檐,盖瓦镂脊,描凤画龙。3年后,样样谙熟,门门精通,学满出师,有了挣钱吃饭的本领。
18岁,甘大霖娶妻。婚后,回到岚皋支河甘家垭子,住进了自己的家,并开始在木马河上下承揽土木营造活计。空闲时拜当地画师王忍泰为师学画。甘大霖尊王忍泰如长辈,尽心照顾其生活起居,背画箱,递画笔,虔心学画。师傅倾心地教,徒弟用心地学,现画现教,即学即通,会其所意,纳其所神,画其所骨,得其精髓,甘大霖的画技日所见长,在木马河流域小有名气。
清光绪元年(1875年),家在平利县洛河街的翰林学士李联芳丁忧告假在老宅旁边修建李氏祠堂,舅舅邀约大霖到洛河参与祠堂修建。工程验收时,李联芳与众工匠见一方山墙上有些细小污渍,美中稍显不足。见状,甘大霖灵机一动大着胆子说:“可在此添画,既缀其景,又掩其渍,能两全其美也”。李联芳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随即应允一试。甘大霖用靛青化水,搭梯上墙,顺着渍印的痕迹,挥毫如行云流水,描鳞点睛,须臾一幅青龙出水图便跃然于墙上。众人细看,只见墙上龙身天娆, 钢牙矩目,昂首灵动,云雾烘托,腾云欲飞。走南闯北,见惯了大世面的李联芳看着形态逼真的青龙画作,禁不住连连称道:“真乃神笔也! ”
詹、李两家本是至亲,李联芳召甘棠近身询之,知其并未真正学画,便有意栽培。丁忧期满,李联芳回京复任,邀约甘大霖同行赴京。
在京城,李联芳保荐甘大霖先随朱彭寿学画,后随张裕钊学书学画,又经张裕钊举荐,随任颐学习画艺。三位师傅,皆是晚清响当当的人物。京城一年专业学画,使甘大霖中西兼收,画技突飞猛进,形成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多姿多彩,既画山水花鸟,又绘古今人物,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化蛹成蝶,终成为一代画师。
甘大霖回到岚皋支河甘家垭,随后来到安康城,在鼓楼街开起了一家字画装裱店,兼卖自家画作。
甘大霖在安康、平利、岚皋百姓中声誉很高。一次,甘大霖回到岚皋支河老家,跟一伙农民午后闲聊,一位农民说:“甘先生,您会画画,请您给我们画一幅画吧!”可是现场没笔、没纸、又没颜料,怎么画呢?甘大霖看了看旁边地上有一块灰白色的大石板,笑了笑,兴趣盎然地答道:“很好办,请和一盆黄泥巴水来。”大家感到奇怪,好奇的青年人连忙照办。这时,甘大霖把袖子一挽,就势把眼前坐着的一个光屁股男娃娃提起来,放在黄泥巴水里蘸蘸,屁股沾满黄泥水,他又把娃娃提到石板上轻轻蹭蹭,一个红黄色的南瓜雏形显现。他又顺手抓了几把青草、绿叶,揉搓一阵,挤出绿汁,在石板上点点画画,一幅活生生的南瓜画跃然于石板上,妙趣横生,引得大伙儿捧腹大笑。
安康城经营数年后,甘大霖来到省城西安,在南门边的书院门里开起了个小店,专门售卖自己的画作。店开在书院门里,家住在小南门外。一次,他画了一园青竹,挂在南院门墙上。竹子画得青翠逼真,连雀鸟也误认为是竹林,都想落在竹枝上栖息,结果把画纸都抓破了。一时名噪省城,满城唏嘘。
《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清光绪十一年,鹿传霖调任陕西任巡抚。他到任不久,便听闻甘大霖的画名,出题 “万绿丛中一点红” 求画。甘大霖欣然应允。他先画出郁葱的桑林,继而又画出一位背着背篓的采桑女,只见采桑女左手爬树,右手摘叶,左脚隐于林间,而右脚则在树缝间露出红色绣花鞋的一点尖部。鹿传霖见画,对其点题之妙叹服不已,随请甘大霖到宅第为其画像。画成之后,鹿传霖手持甘大霖的画,一边看画一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此画像恐摄影也不能胜过也”。甘大霖为鹿传霖所绘肖像,笔工雅致,勾皴点染,明快清新,形神兼备,成了鹿传霖的至爱,后来他随调任一地,便将此画像带到一地,悬挂府邸里。
鹿传霖差人取来银两酬谢甘大霖,大霖则固辞不受。鹿传霖见大霖艺德双馨,仁义大度,便设宴款待甘大霖, 与甘大霖结为至交。酒过三巡, 鹿传霖取出一枚珍贵的田黄印石,馈赠甘大霖,以兹留念。二人谈书论画,相谈甚欢,酒酣之际,甘大霖提起自己名字中的“霖” 字与巡抚的“霖” 字名讳相同,为尊者讳,主动提出改甘大霖名为甘棠。
甘棠即棠梨树,“棠”意为清新洁白的梨花。从这天开始,甘大霖正式变为了甘棠。清末民初的画坛上,地方的文化史册里,便有了甘棠这个名字。时年,甘棠46岁。
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避难,新任陕西巡抚升允请甘棠为慈禧太后的卧室行宫作画,甘棠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画好一幅生动的葡萄图。只见画的葡萄藤架蜿蜒,绿叶掩映,疏密相间,葡萄串串,似伸手可及。更巧妙的是几只偷葡萄的老鼠,有的瞪起警惕的小眼,有的竖起灵敏的耳朵,好像稍有响动即可逃遁。又有二鼠争食,似有吱吱叫声,真是惟妙惟肖。慈禧太后见后叹为“神品”,留甘棠在身边供职,赐五品俸禄。后慈禧回京,命甘棠随同回京,供职紫光阁专门为朝廷功臣绘画人像,自此名播京师。慈禧太后回京第二年修复颐和园时,又诏选甘棠和另外几位绘画名师绘制壁画,甘棠受命绘画。如今颐和园万寿山楼阁上的好多壁画,便出自甘棠之手。
后,甘棠走出宫廷,以卖画为生,游览名山大川,开阔视野,怡情山水。1924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2岁。
后世评价说甘棠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还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了清癯雅脱,减笔率意,形象奇古,苍劲老辣的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