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荣
仲春时节,一个风和日丽的周六,大地回暖,阳光洒下一片明媚,百花如繁星般在大地上绽放。早餐过后,我们一家三口,便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我驾车从安康出发,从高客站上十天高速,目的地是汉阴县涧池镇枞岭村的沈氏家训展览馆。
从涧池下高速,来到了月河岸边的316国道。小汽车宛如灵动的游鱼,在月谷的田间与村庄中穿梭。公路两旁,农户一栋栋的小洋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恰似一幅精美的乡村水墨画卷。田野里,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色麦苗,成为春天的主色调,金黄色的油菜花层层叠叠,如同柔软的被子,将大地装饰得金黄斑斓,多姿多彩。柳条抽出嫩绿的新芽,樱花热烈地绽放,车窗外不时飘来醉人的花香。看着公路旁的指示牌,我放慢车速,正准备从公路拐进右侧村庄的院子,霎时,一座宏伟壮观的牌楼赫然耸立在眼前。
牌楼坐落在院落中央,靠西向东,高约20米。四根粗壮的立柱撑起了一座古建筑,彩色的多重挑拱撑起三重古式灰瓦翘角楼顶,宛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沈氏家训展览馆”7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4根柱子上都刻有鎏金的对联,其中边上的一副格外引人注目“族规唱唱兰桂观型总把耕读育名贤,家训谆谆世德永继当以诗书化犷俗”。女儿学的是建筑设计,她不禁赞叹道:“这个楼牌是仿古建筑,巧妙地融入了明清建筑元素,真是宏伟气派。”爱人感慨道:“沈氏这楼牌安康少见,果真不凡。”我笑着说:“你们俩真有眼力,说得太对了。今天来这里,一是开眼界,二是学家风文化。”
刚一跨进大门,一面灰砖小照壁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照壁正面中央一个圆盘内,用篆书刻着“沈”字,我向爱人与女儿介绍道:“此展览馆被列入安康市第6批非遗项目,也是陕西省家风教育展览基地。”
你们看到了吗,在进门照壁对面为什么供奉着一头大铜牛?女儿抢着回答:“是因为沈氏始祖沈株山弟兄三人分开时,把一口大铁锅炼制成三头牛,一人带一头,这是他们以后相认时的信物。”“嗯嗯,说得很对。但我还要补充两点,首先,牛在过去是耕地、犁田、拉磨的主要劳动力,牛具有勤劳、吃苦、实干的精神。鲁迅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发扬牛的勤劳吃苦和务实奉献精神。其次,沈氏家族实行同姓不通婚原则。这又是一大法宝,在遗传学上,优势基因和杂交优势就更加显著,这也是保持沈氏家族兴旺的内在因素。”
照壁后面,是沈氏家族的发展历史介绍。原来,沈氏从浙江吴兴(今湖州)客居汉阴,可谓历史源远流长。照壁对面,两米多高的一头铜牛稳稳地站立在一块长方体的大理石座上。它抬头挺胸,头向左偏,仿佛正要出门劳作。在照壁与铜牛之间,铺着一条3米多宽的青砖通道,地面绘有白底黑字“忠”“孝”“节”“义”“仁”五字。两侧各立10根四方体戴帽立柱,写有沈氏家训的二十条内容,每一柱的四面都展示着一条家训。采用雕塑、艺术化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沈氏家训的内容与精神。走进左侧展室,里面通过人物图片、实物等形式展出及文字介绍,有线装本家训、族谱,有历史名人的简介,有湖广移民研究丛书,还有书法作品展览、汉阴好人介绍等。靠西头,是沈氏祠堂、戏楼、花园、鱼塘等。
我从沈氏家训馆了解到,沈氏家族从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就定居在汉阴涧池,至今已有564年的历史。可以说,沈氏家族在汉阴月河川道是最大的一支,如今后人已达3万多人,其中不乏各界的知名人物。
沈启贤、沈兰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据《汉阴县志》(2010版)记载,沈启贤将军1930年投身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教导营营长、新四军四师十旅参谋长、新四军四师十旅二十九团团长、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支队长和新四军第三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及解放湖北、湖南、广西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九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参谋长和志愿军空军参谋长等职,在朝鲜云山地区取得了全歼美军骑一师第八联队的重大胜利,直接参与指挥了全歼美军第二师、突破临江全歼美伪两个多师等战斗。1952—1957年调任南京军事学院航空系副主任、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任空军学院副院长。沈兰华早年在宁东林业局当会计,20世纪60年代回到家乡务农。然而,他在劳动之余坚持练习书法,晴耕雨作,勤学苦练。他的行楷书法作品被刻在了西安碑林、钟楼、华清池、草堂寺等主要景区的门匾上,获得了全国农民书法家的称号。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参观了沈氏家训馆,既收获了沈氏家文化的精神内涵,也领略汉阴沈氏后人的历史成就及贡献;既看到了沈氏家族的繁荣发展,也了解到了促使其发展背后的秘密,真是不虚此行。铜牛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牢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