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林
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纯真、纯朴、无私又不求回报。拿到石泉作家黄兆莲的传记小说《心语手记》,已是暮春时节,大自然给予万物的爱,开始在萌发,树木在发芽,小草在挂翠,睡在土地里的种子在伸腰,植物的生命啊,就是在自然界中轮回:草木一春,凋零一秋。然而,人的生命即使凋落了,也许以另一种精神的形态存在于宇宙中。
阳台上,我打开书,静静地阅读。窗外的木兰花,打着花骨朵,春鸟们鸣个不停。走进书中,我就不能自拔,说实话,这本传记小说,不算高大上,艺术手法也不算精湛,写作技巧也不算灵活,可是,我一读就不可放手了,读着读着,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眼眶噙满泪水,有的章节,我一遍又一遍阅读,一遍又一遍撞击我的灵魂。我以为,这本书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共鸣点”。
伟大母爱,就像淙淙的溪流,在书中荡漾。由于黄兆莲曾受到不公正诬陷,遭遇厄运,极度生气,致使降生的儿子小松发育不良,双侧严重“疝气”,治疗“疝气”的时候,医生用药不当,致使小松青链霉素中毒失聪,小松又一次厄运降临。她带着40块钱,领着小松,第一次去北京,经过确诊:药物中毒,神经损伤,深度失聪。她看到了确诊结果,伤心,沮丧,悲痛,绝望。请读这样的文字“孩子啊孩子,可怜的孩子,今天,教授爷爷已经宣布你为聋儿残疾人,宣布我是聋儿残疾人家长。今后,你我的人生路是多么艰难,那是一条铺满荆棘的万里长征路啊!”“低头看看从早到晚一直乖乖地跟着我东奔西跑、不哭不闹、不停观察我脸颜色的孩子,真想抱着他大哭一场。”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的心也陪着她滴血。
专家的建议:唯一的办法是配助听器,回去进行听力训练,语言训练,这是考验家长的,家长坚持了,功夫下到家了,孩子就有救!
专家的建议,让她又看见了一丝光明,立马来了精神,心里告诫自己:坚持!坚持!坚持!
配助听器。
坚持训练。
走过千个日夜。
流过无数血汗。
铁树终于开花,每临大事有静气,伟大的母爱,陪聋儿小松度过日日夜夜,从小孝顺有爱心的小松,可以用简单的手势和语言进行交流。
小松说的最清晰的一句话就是:“我要上学”对于聋儿小松来说,上学是多么不易啊,小松在盲哑学校上学四年,她也在这个学校跑了四年,这四年中,她与小松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挫挫折折,他们都没有放弃,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和困难。经过近十年的训练,小松的语言程度、文化知识、生活常识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这就是母爱的成果。可以想象,对于一个聋儿残疾人来说,能够取得如此的成果,背后的付出让我们常人难以想象,我佩服这样的母亲,也启示着天下所有残疾家庭的父母们:坚持、永不放弃,才是对残疾人生命最好的呵护。
小松善良,就像股股春风,温暖着母亲。聪明的小松,爱着他的母亲,对母亲呵护、疼爱有加,这就给他母亲又一次注入强大的动力,那就是:一定要把小松培养成自食其力的好男儿!请看小松对母亲关爱的片段:一次别人送来一盒“血燕”补品,小松估摸着这东西很珍贵,便悄悄藏起来,要留给妈妈自己喝。还避过家人,神秘而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补药,(给)妈妈吃,不死!”我打扫学校巷道,小松挡不住我,竟一屁股坐在地上,双手抱着扫帚哭起来,是那么伤心,一边哭,一边抽泣着说:“妈妈辛苦,妈妈扫地,老师、阿姨钱多,不扫地。呜!呜!”
像以上这样的文字、事情书中很多,让我看到了风雨中相互搀扶的母子,相互温暖着、鼓舞着,迈着铿锵的步子,一步一步朝前走。
痛失爱儿,万刀剜母心,疾书纪念儿。小松又读完“三完小”五年、考上初中读完一年,就走上了拜师学艺的征途,当学徒。手艺长进。自开小店。挣来了8元钱的第一桶金交给妈妈:“妈妈带我去哈尔滨看病辛苦。”多么孝顺的小松啊,能够自食其力的小松,让母亲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小松的手艺精湛,收了徒弟,给穷得拿不出3块钱的人,免费理过发。给德国麦先生理过发。然而,2001年10月22日,噩耗传来。黄兆莲正在为招待客人做饭,突然感到一阵头晕、心跳,天地旋转,无法站立,二十分钟后,她接到电话,小松被徒弟请去西乡参加理发店开业的途中遭遇车祸,当她赶到出事地点,看见惨不忍睹的现场,她晕死过去,醒来,她万刀剜心,哭不出声来,再次晕死,她艰辛的母爱啊,陪同小松22岁201天,从此凋零。然而,她把她的母爱以及与小松相依为命走过来的路,记录下来,让这种伟大的母爱,像汉水一样流淌下去,去滋润更多需要滋润的心灵。
窗外,春阳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