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慧君
吃罢早饭,已是10点多,这时太阳也出来了。住在平利县长安社区的70岁老人袁国安从家里向镇上的乾五书房长安社区读书吧走去。
这是袁国安每天最快乐的时光。自2022年4月份读书吧建起后,他就是这里的常客。一年365天,几乎是风雨无阻,像上班一样按时打卡。三间平房的阅读吧,虽然不大,但在长安镇街口非常抢眼。
走进读书吧,融融的暖意扑面而来。奶黄色的墙壁、宽大的书桌、软绵绵的沙发,无比的舒适、惬意、温馨,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夫何所求?袁国安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特别是墙上的“读书点亮心灵,书香润泽人生”,简直是说到他心坎坎儿上了。
袁国安穿过一排排书架,直接来到红色经典、历史类书籍前,小心翼翼地拿了一本《唐山大地震》,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慢慢把书摊开,专心地读起来。大多数时间,他是读书吧的第一个读者。他喜欢靠近窗边的位置,年龄大了,视力不太好,不能久看。靠近窗边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看会儿书,再看看窗外的风景,远近调节,就不至于让眼睛太劳累了。今天是周末,他的位置被几个小学生“抢占”了,他就随便挑了一个位置坐下。冬日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在他身上,宁静、美好,这是他无数次梦中出现的场景。
他是1978年入伍的老兵,在部队时就喜欢看书。可能是军人的缘故,他特别喜欢看革命题材的书籍,像《长征》《红岩》《保卫延安》《吕梁英雄传》等红色经典,都是他的所爱。
退伍后回到平利广佛镇柳林村,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没书读而不习惯。后来就经常自掏腰包到县城书店买书读。那时条件差,一次不可能买多少书。袁国安算好时间,早早去书店先蹭书看,等下午从平利到广佛的班车快发车时,他才心满意足地抱两本书赶到。司机早已知道了这个爱读书的小伙儿,有时到了发车点,看他还未到,就会多等几分钟。有了精神食粮,难免就会委屈肚子。即使这样,还是满足不了读书的需求。一本书三五天就读完了,剩下的时间怎么办?只能把读过的书反反复复地读。书,常读常新,就有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再后来,可以在镇上的书摊儿上借书了,这不但满足了他的读书需求,还大大减轻了经济压力。
现在,儿女早已在平利县城安了家,他和老伴儿也搬迁到条件更好的长安镇上来。在他的影响下,外孙女从小爱读书,成绩好,现在已是一名硕士研究生。每每提及此事,袁国安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自豪,周围的听众也会不由得跟着激动起来。
步入暮年的袁国安不再种地,就有了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读书。读书吧的建成,他比任何人都高兴、激动。一辈子爱读书的他,做梦都没想到,晚年会有如此之厚福——家门口就有读书吧。古今中外、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读书吧就会换一批新书,像山涧的溪流源源不断,像春天的竹笋层出不穷,完全实现了人选书的自由。他现在就像个富翁,想看啥就看啥,自由欢畅地行走在书山上,跋涉在文海里,吸吮养分,快活得如神仙一样。
当说起革命先驱廖乾五以及乾五书屋时,刚刚还是满脸笑容的袁国安变得严肃起来。他说,廖乾五不只是平利人的骄傲,更是平利人巨大的精神宝藏。以乾五名字命名书屋,可以让平利人的子子孙孙牢记革命先辈廖乾五的英雄事迹,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听党话,感党恩,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