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延琴
五月的风,裹挟着桑田独有的清甜,将我再次带到石泉县池河镇。
站在沧海桑田“天空之镜”观景台上,万亩桑田如绿色海洋,向天际铺展。巴掌大的桑叶,在阳光下泛着油亮光泽。紫红桑葚宛如繁星,缀满枝头。
这是我第三次驻足于此。每次,都能看到它在时光中,生长出的新样子。
与池河镇的缘分,始于2019年春末。那次,因采访踏入这片桑园。桑葚尚青涩,如青豆般挂满枝头。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刘家满抚摸着粗糙桑枝,眼里满是期待:“等到五月,桑葚能把枝条压弯到泥里。”
那时的桑园,还是纯粹的田园图景。清晨,露水顺着桑叶的纹路滑落,打湿农人的胶鞋。蚕房里,蚕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像细雨落在瓦片上。村里老人说,桑园的每棵树都有灵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转里藏着庄稼人的活法。这活法,也是千年前丝路文明的延续。
三年后的2022年五一,我带着女儿故地重游。桑园已换了新颜。扫码入园的闸机旁,村民身着蓝色马甲,热情地介绍特色活动。
阳光下,树梢的桑葚,红的似朱砂痣,紫的若淤青的云,青的还带着春寒气息。不等我说如何采摘,女儿就举着塑料小篮,雀跃着冲进园子,惊飞了路旁的蝴蝶。
桑园里热闹得如同集市。男人们踮起脚,伸长手臂,努力够着高处最饱满的果实;女人们在桑树旁拍照,各色防晒服与紫红桑葚相映成趣;孩子们嬉戏打闹,脸上沾着桑葚汁,像个花猫。又或熟透的桑葚掉在地上,引来蚂蚁排成长队,搬运这份甜蜜。
此时的桑园,已从单纯的种植园,转变为集观光、体验、加工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桑果被制成果酱、酿成美酒,蚕丝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曾经的丝路起点,又以新的姿态连接世界。
今年五一,受邀参加第四届桑葚采摘季,第三次来到这里。开幕式上,镇党委书记的话意味深长:“我们要让桑园开口讲故事。”站在改造后的桑园里,我更深刻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农科院专家带来的改良品种,使桑葚产量大幅提升。村民通过培训,掌握了直播带货技能。政府投资建设智慧化立体种养项目,引入智能机器人。传统农舍改造的精品民宿,融合了现代设计与乡土风情。
桑园故事,在新旧交替中不断丰盈。刘家满介绍,过去,1.1万亩桑田是8000张蚕种的粮仓。如今,蚕丝不再局限于粗布,村集体企业生产的蚕丝被、真丝围巾,带着池河桑蚕的标识走向全国。曾被忽视的桑果,摇身一变成了富含花青素的“网红水果”,价格翻了数倍。桑园突破传统,变成景区,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
离开时,微风拂过桑园,送来熟悉的甜香。不远处,有老人正耐心地教孩子辨认桑叶:“这是湖桑,叶子大,蚕最爱吃;这是鲁桑,枝条硬,适合做桑杈。”这些代代相传的乡土智慧,在现代旅游的浪潮中依然鲜活。如同一条无形丝线,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
此刻,突然读懂了桑葚节的深意。这片桑园,是土地写给时光的辩证诗。每一行都藏着,变与不变的永恒命题。智能机器人,在厂房里精准作业。老屋民宿的灯光,点亮夜幕。直播间的叫卖声,回荡在桑园上空。这是时代赋予桑园的新面貌。
但园中的老桑树,依遵循千年不变的节律。冬藏春生,用紫红的果实,回应着岁月的呼唤。孩童在桑树间追逐的身影,老人传授技艺的场景,仍温暖如初。
桑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守护着不变的根脉。变的是生产方式与经营模式,不变的是土地的馈赠、农人的坚守,以及桑园承载的文化、记忆。
站在桑园里,看着眼前的勃勃生机,不禁思考:在快速发展时代,该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桑园给出了答案。它告诉我们,传承不是固守旧有,创新也不是抛弃传统。真正的发展,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让古老的事物焕发新活力。
桑园的时光叙事,仍在继续。每一根桑枝,每一片桑叶,每一颗桑葚,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农人的辛勤劳作,见证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变迁。这些故事,不仅属于池河镇,也是无数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前行的样子。
在未来,桑园还会有更多新变化。但它所承载的记忆与希望,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的乡愁,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