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家斌
从安康江北经汉江一桥,穿过城门就是大桥南路2号,安康人习惯称之为“大桥头”(大桥南路)。
安康大桥头何时改为大桥南路的?当地老人回忆,1970年7月1日,安康首座汉江大桥建成通车,北至桥头、南至马坎拓宽为大桥路,为了解决大桥以北道路无名、大桥以南一路多名的问题,以汉江一桥为界,以北称大桥北路,以南称大桥南路。2013年6月4日,安康市民政局发布《安康中心城市公园、广场、桥梁和道路命名(更名)方案》公示,在原来“巴山西路——南环西路”的基础上,将“巴山西路——内环路”“南环西路——南环干道”更名为大桥南路。2017年将大桥路分段命名,巴山西路以北路段与原香溪大道合并,命名为大桥南路。
新中国成立前,自“土西门”(又称“康阜门”)往北延伸到今之大桥南路2号,系地方名士张紫樵(字孝慈,安康县人,清末进士,进入翰林院任编修)家房产,占地两亩三分六厘,有17间房屋。据张紫樵之孙张绍新回忆,1958年国家实行“一平二调”,将该房产平调安康县西城公社办公使用,一部分场地改为陕西省茶叶公司安康支公司的购销店面和仓库。1969年国营商业进行第二次商业体制改革,国合商业并置,安康县原17个合作店(组)被撤销,250人按行业分别组成城关合作饮食服务商店、城关合作综合商店和城关合作副食厂,大桥头划拨给安康县饮食服务公司,用于人员安置和生产经营,建起“干打垒”式大桥旅社以及门店。彼时,还是安康城西墙角一隅,并非主要码头和商贾聚集区,此地的兴起,源于汉江一桥建设。
1968年之前,安康城区因汉江分隔,两岸交通主要依赖渡船,随着城市建设、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修建一座跨江桥梁成为当地人民的迫切需求。《安康地区志》记载:1969年4月,启动汉江一桥建设,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后,汉江一桥是安康市最早、最长、最重要的横跨汉江的桥梁,也是连接安康城区江南与江北的咽喉要道。
安康汉江大桥的建成后,大桥南头既是进入江南老城区的门户和汉江景观轴带的重要节点,又是城市防洪堤的组成部分。随着大桥路的拓建,这里交通便利,人流、物流、商流汇聚,为建设安康,搞活流通,发展商品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记载:1970年10月8日,安康地区革委会、安康军分区发出《关于抢修襄渝、阳安铁路动员令》,先后动员30多万民兵参加铁路工程建设。为适应三线建设的需要,增建国营大桥食堂,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编组出入,早出晚归,人流陡增,日用百货、特产商店、食堂、照相馆、洗澡堂、菜市场应运而生,安康茶叶、生漆、烧酒、篾器、农具、针织品等土特产汇集于此,交易活跃,甚是热闹。推行锅炉革命,1981年国营大桥浴池建成,内设盆池、淋浴、大池。1983年7月31日,改烧石炭为使用锅炉,改进设施,方便了群众。1985年,安康县工商局在此规划设置蔬业副食市场亦很兴旺,地方产品、名优小吃,特别是肉、蛋、禽、鱼、菜的交易早集午散,空前繁荣。1985年9月,为加固河堤,扩建桥头街道,大桥旅社被拆除。1986年7月,国营商业第四次经济体制改革,对小型商业企业、饮食服务业实行“改、转、租”,当年10月,门店全部放开经营,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为推动安康商业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作了有益尝试。提起安康照相业,大桥摄影部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在对私改造中,1970年转入国营的两家照相馆之一,后逐步引进推广水彩、调色、梦影、艺术分身等工艺,1986年6月,国营大桥照相馆安装全套彩色扩印设备,结束了安康彩照寄往四川、西安、武汉等城市扩印的历史。照相馆里的黑白瞬间、彩色光影,又留下了多少人青春的回忆和甜美的笑容。
三线建设工人忙碌的身影、大桥食堂的炭火油香、浴池龙头的汩汩热流、照相机前的愕然与羞涩——曾经的土西门、往日的大桥头、如今的大桥南路2号,印刻着安康这座城市太多磨灭不掉的历史烙印。
随着城市人口和车流量的不断增加,大桥南路原有交通组织和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2013年11月13日,安康市政府召开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汉江一桥南头交通组织改造方案,对汉江一桥进行加固维修和南头交通组织改造,工程主要包括该区域道路改造、地下通道、景观绿化等。2014年1月23日,市政府印发《安康城区汉江一桥南头交通组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该项目规划方案进行了审定。同年2月17日,经公开招标开工建设,于2014年5月30日完工并投入使用,实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改善了一桥南头交通拥堵现状。汉江一桥建设,不仅解决了汉江两岸的交通问题,还在多次自然灾害中展现了其坚固性与可靠性。它的建设与历史,是安康城市发展的重要缩影,也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汉江一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安康市的重要地标,见证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沧桑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