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渊 通讯员 刘长青
杭州西湖畔,林社的雅静空间里,“旅杭望圣——赵宏勋书法展”的墨香在2025年阳春三月静静流淌。40余幅作品,篆之古穆、隶之庄重、楷之雄浑、行之洒脱、草之飞扬,如同一条精神的河流,从陕南安康的峻岭深谷,一路奔涌至江南烟雨的诗意栖居。这不仅是一位安康书法家首次在杭州举办个展的里程碑,更是一次跨越地理与心灵的双重朝圣。
赵宏勋的书法之路,始于少年时与笔墨初遇的心弦震颤。20世纪80年代,安康书坛名宿刘旸光先生以其自然高古的书风、博爱谦和的人格以及对艺术极致境界的执着追求,为赵宏勋点亮了书法殿堂的第一盏明灯。在刘旸光悉心指引下,他沉潜于历代法帖的瀚海:钟繇的古朴醇厚、颜鲁公的雄浑正大、“二王”的风流蕴藉、米南宫的跌宕奇崛、赵松雪的圆融典雅、怀素僧的奔放不羁……他奉行“守一家、兼百家”的信条,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临池不辍中,将千年底蕴内化为自我风骨的基石。20世纪90年代,他又负笈叩问于陕西大家陈少默先生门下,汲取新的滋养。千禧年后,他更以开阔胸襟“转益多师”,在书法的长途中永不停步。
巍峨秦岭的雄浑气魄与灵动汉水的蜿蜒不息,是赵宏勋书法艺术最深厚的灵感母体与风格密码。其楷书,如秦岭主峰拔地而起、笔力扛鼎;结构宽博宏阔、气象正大雄浑,深得北碑筋骨与唐楷法度之精髓,一种庄严的秩序感中蕴含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其行草书,则如汉江春潮,笔势连绵回环,线条如清流般灵动畅达,墨色枯润相生,韵律天成,于挥洒间尽显南帖的飘逸风神与抒情特质。这种“北骨南韵”的独特融合,是秦巴山水赋予他的独特禀赋。他的笔墨,早已超越了单纯技巧的呈现,成为对故土深情的磅礴礼赞,每一笔、每一划,都浸染着对安康山水人文的赤子之心。
对赵宏勋而言,书法远不止于案头墨戏。它是“文化的滋养”,是“心灵的修炼”,是“艺术的沉淀”。他在墨海砚田中研习修身,在笔走龙蛇间静思养性,视书法为通往内心澄明与精神升华的修行法门。他笃信:“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有修养、有担当的文化人。”这种文化自觉与使命意识,深刻地烙印在他的笔墨风骨之中。尤为显著的是,其作品在追求自然、和谐、大气之美的同时,总有一股刚正之气力透纸背。这铮铮铁骨,无疑源于他数十年司法生涯的淬炼——作为原安康市人民检察院的资深检察官,正气凛然、公正担当的职业品格早已内化为其艺术精神的一部分,使他的书法在飘逸灵动之外,更添一份令人肃然起敬的庄严风骨。
赵宏勋的艺术视野与影响力早已跨越了地域的藩篱。2009年,他作为陕西省书协代表团成员赴韩交流,让笔墨架起国际沟通的桥梁。2019年深秋,“在路上——赵宏勋书法汇报展”于安康市群众艺术馆成功举办,作品所展现的“气势磅礴,生命力强,诸体兼备,风格多样”(书法家田尔斯评语),在当地引发强烈共鸣。怀着对书法圣地的无限向往,2024年,赵宏勋旅居杭州,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潜心进修,在千年文脉的滋养中寻求更深层次的突破。一年后的“旅杭望圣”展,便是他这份朝圣之心与求索精神在西湖山水间的璀璨结晶。展览中的作品,无论是鸿篇巨制的奔放草书,抑或咫尺精微的典雅小楷,皆凝聚着他对书法真谛的不懈叩问与对传统文人情怀的深切凝视。
从陕南安康的山水滋养,到西湖畔的艺术朝圣,赵宏勋的书法之路,是一条永不停歇的精神跋涉。他深研传统而能“守正创新”,博采众长终成一家风骨,将秦岭的雄浑与汉水的灵动熔铸于笔端,更将司法生涯的正气灌注于墨痕。方寸之间,他观照的是千年文化的浩瀚世界;笔墨之中,他印证的是永无止境的艺术真章。对于这位书法路上的逐梦人而言,杭州并非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他以笔墨为舟,以文化为楫,将继续在中华优秀传统的浩瀚江河中扬帆远航,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担当起传承与弘扬的永恒使命。他的书法苦旅,始终“在路上”,向着艺术与精神的更高圣境,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