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虚实相生意蕴浓
2025-08-29  来源:本站原创

□ 刘丰歌yun安康新闻网

优秀的散文如潺潺溪流,时而蜿蜒于现实的河床,时而奔涌在想象的空间,虚实交织间展示出散文独特的魅力。虚与实相生相融,是散文艺术的永恒密码。yun安康新闻网

“实” 是散文的根基,是散文的血肉,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摹与呈现。写好“实”是一名散文作家必备的素质之一。所谓“实”,就是具体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构成散文作品的基本素材,通过作家的细致描写,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质感。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自己买橘子的场景描写堪称写实的典范:“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着墨很实,很冷,却将父亲笨拙却饱含深情的动作画龙点睛般勾勒出来。贾平凹也是写实的高手,他的散文《风雨》写实的部分堪称经典,如:“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段话颇似美术作品中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便将狂风的威猛展示得淋漓尽致。写实也可以是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笔者在《母亲的山》一文中,有段梦境的描写,“梦中的母亲身生双翼,如一只鸟,在故乡的大山中飞翔。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座梁到另一座梁。我家那几株长得高大的桂花树,核桃树,柿子树,枇杷树,她都要飞上去停留片刻,然后飞向空中,盘旋几圈,再向另一座山梁飞去,似乎在找寻曾经的记忆。” 梦境虽虚,却是潜意识中对母亲情感的具象投射,构成另一种心理真实的艺术表达。正是这个梦,成为我创作这篇文章的灵感之源。yun安康新闻网

实不仅是可观可感的人与事,物与景,作者对一篇文章倾注的情感也应真实,情感表达如果虚假,就会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就失去了散文的“真”。萧红《祖父死了的时候》、迟子建的《灯祭》、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等描写亲情的文章之所以感人,就是作家将对亲人的追思发自肺腑地倾注笔端,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同频共振。笔者写《心中永远的痛》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自己也是数度哽咽。作品在《散文选刊》发表后,也赢得亲朋好友的情感共鸣。一位散文作家,只有将“实” 写好,才能为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情感抒发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yun安康新闻网

而 “虚” 则是散文的翅膀,它突破了现实的束缚,引领读者进入诗意与哲思的世界。在写实的基础上,通过虚的描写,就会使主题得到升华,使散文有了灵魂。虚可以是情感的抒发,也可以是理性的思考。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由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联想到十多年前家门外那株稀落的紫藤萝,进而感悟到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这里,紫藤萝花不仅是一种植物,而是生命的象征,作者将对生命的思考融到对紫藤萝花的描写中,使文章有了深刻的哲思,丰富的内涵。笔者的《那山·那水·那镇》在全方位、多角度描述了故乡小镇的发展变化后,结尾用“若用无人机从空中航拍如今的高桥镇,你会发现,沿”Y“字形河流两岸那一座座串成串、连成片的单位办公楼和居民住宅楼,宛若孩子手中的一轮风车,在清风的吹拂中、在河水的欢歌声中,不停地旋转着,旋转着,向着‘诗与远方’奔去……”这段“虚”的描写,亦可称这篇散文的“文眼”,预示着小镇正向美好幸福的明天迈进。“虚” 的运用,让散文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记录,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意义,引发读者多维度、多层次的情感体验。yun安康新闻网

虚实相生是写好散文的关键。作者在写作时,只有深入挖掘素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将虚与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范仲淹《岳阳楼记》堪称虚实相生的佳作,从“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洞庭湖实景,摹写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态。后面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之心,升华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普世情怀。茅盾的《白杨礼赞》同样展现了虚实相生的精妙:黄土高原上“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的白杨树,在作者笔下逐渐与“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北方农民形象重合,最终升华为“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上述两篇文章,虚实之间,自然流转,使文章既有具体的依托,又富有深邃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内心的情感波澜。yun安康新闻网

近年来,散文界关于虚与实的讨论很多,有人说散文不允许任何虚构,否则,它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质。也有人认为散文既然是文学的一种,那么,它就应当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可以通过虚构来丰富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正所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散文中的写实,绝不是照片似的实景照搬,应是美术写生似的实,可根据构图需要有所取舍,有所改造,一切以服务作品为主。当然,前提是眼中景必须是真实的,只不过结构或时空发生了变化,是作家经过审美过滤后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多次描写沅水流域的船夫、吊脚楼、码头风情。他并非逐日记述自己行船的每一段航程,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河段见到的景象集中在一起描写,采用散点透视法,让读者感受到沅水流域的别样风情。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中描写跟随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的生活,也是将多次转场中观察到的共性细节重新组合,通过调整叙事的聚焦点,让文字更贴近生活的本质。由此可看出,作家在创作中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 “重组”,既保持了散文的真实性根基,又能让情感表达更具艺术张力。yun安康新闻网

事实证明,散文写作如果一味追求实景再现,不可越雷池一步,就会成为毫无生气的冰冷叙述,缺乏了文化意蕴和思想深度,散文也就没了灵魂。如果一味“浓妆艳抹”,刻意追求虚的描写,文章则会流于空泛,让人感觉虚浮而失真。只有把握好虚实之间的关系,创作出蕴含独特魅力的散文作品,才能触动读者内心深处那根情感的琴弦。 yun安康新闻网

责编:徐思敏|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