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也说文风
2025-11-21 17:20:05  来源:本站原创

雷啸sWH安康新闻网

文风从来不是小事,它是思想的外衣,是情感的桥梁。可当下的文风,该怎么说呢?或许只能问一句:究竟怎么了?sWH安康新闻网

当下文风的流弊,最扎眼的是“悬浮感”。有人写乡村,不描田埂上的草香,不摹老农皲裂的手掌,偏要谈“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有人记日常,不写清晨豆浆摊的热气,不述巷口阿婆的叮咛,非要论“市井烟火的叙事重构”。仿佛不用些“大词”,文字就站不住脚;不套些理论,情感就失了分量。sWH安康新闻网

更常见的是“套路化”。公文写作,“先表态、再回顾、后展望”成了定式,哪怕说一件小事,也要先铺陈三句“意义重大”;新媒体文章,“标题党+情绪牌+鸡汤尾”成了公式,明明是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偏要冠以“震惊!他用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结尾再硬塞一句“你看,这就是人生。”套路如同模具,把鲜活的思考压成毫无特色的饼干,嚼之无味,还硌得牙疼。sWH安康新闻网

最可惜的是“冷漠感”。有篇写支教老师的报道,通篇堆砌“覆盖学生XX人”“开展活动XX场”,数字排列整齐,却不见老师深夜补课时,台灯映在墙上的影子;也不见孩子把舍不得吃的野果塞给老师时,那攥得发红的小手。文字失了温度,就像隔着玻璃看风景,再美的景,也暖不了人心。sWH安康新闻网

这些文风的毛病,说到底,是“心”出了问题。sWH安康新闻网

其一,功利心催生出“捷径思维”。有人写东西,不为说清事、传真情,只为“交差”“出彩”。把心思花在“装点门面”上,反倒丢了文字最该有的“说人话”的本领。sWH安康新闻网

其二,懒思维养成“拿来主义”。遇到要写的题目,先搜“同类文章怎么写”,把别人的框架搬过来,词语换几个近义词,便算成了自己的。懒得观察,忘却了文字的魂。sWH安康新闻网

其三,“怕出错”里藏着“不自信”。有人怕写得“太浅”,被说“没水平”,便硬往深奥里拽;怕写得“太真”,被说“不稳重”,于是刻意端着。其实哪来那么多“对错”?汪曾祺写“高邮的鸭蛋,筷子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浅吗?可谁读了不垂涎?朱自清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蹒跚的背影。”真吗?可谁读了不动容?文字的底气,从来不是“装高深”,而是“敢真实”。sWH安康新闻网

锤炼文风,不是往文字上添东西,而是往外摘东西。摘去那些“为显高明”的词,摘去那些“人云亦云”的话,剩下的,哪怕朴素,也是自己的真心之语。sWH安康新闻网

我想,好的文风该有清、实、活三个模样。sWH安康新闻网

“清”是干净。如山涧清泉,一眼见底。不绕弯子,不藏不掖,想说什么便直说。老舍写“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七个字,比多少“冬日晴空的气象特征”都透亮;苏轼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直白如闲谈,却说尽了人间情。干净的文字,是对读者的尊重。sWH安康新闻网

“实”是扎实。如老农耕种的土地,每粒种子都落得踏实。写人,就写出他具体的样貌:“他总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写事,就写出真实的细节:“他递过书时,手指在封面轻轻蹭了蹭,像是怕沾了尘。”扎实的文字,是有“根”的,这根深植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所以立得住,撼不动。sWH安康新闻网

“活”是灵动。如春风拂面,能吹动柳丝,也能送来花香。可以用新词,但不为“赶潮”而强用;可以有巧思,但不为“猎奇”而虚构。sWH安康新闻网

这样的文风,在当下尤为珍贵。清新务实的文字,能让人迅速把握重点;有情有趣的文字,能在忙碌中予人喘息;活力洋溢的文字,能让人感叹生活原来可以这样表达。sWH安康新闻网

说到底,文风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写作者的心思。sWH安康新闻网

愿我们执笔写文时,都能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实在;少一些套路,多一颗真心。sWH安康新闻网

 sWH安康新闻网

责编:杨一|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