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子午道上话沧桑
2025-11-22 18:23:52  来源:本站原创

 方晓蕾RX9安康新闻网

镶嵌在秦岭腹地的宁陕小城,以“绿都”闻名。然而,如果深入宁陕,尤其是在这样的深秋,就会发现宁陕的另一种美。它还有子午道的千年底蕴、深秋的绚烂色彩、市井的烟火气息和厚重的人文记忆,这些元素构成了一幅立体而生动的画卷。尤其是子午道,它是宁陕的另一张名片,有一些不得不说的沧桑故事。RX9安康新闻网

藏在秦岭深处的子午道,从秦汉的烽烟里钻出来,被唐代的驿马踏过,又裹着明清的烟火气,一直走到今天。它不只是一条路,它是秦岭的筋骨,它是南北的脐带,它更是一本摊开在山水间的书,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条河都写着千年的故事。十多年前,我在汉中走过一段子午道,今天,趁着深秋的暖阳,我又重新走进这条古道,走进这条古道上的宁陕县城及其古道边上的小镇。眼观斑斓的秋色,耳听“沙沙”的秋声,脚踩飘落的秋叶,这和两千年前牵着马走在这条路上的戍卒、商旅、文人,大抵是一样的感受吧。RX9安康新闻网

“子午”二字,本是方位,子为北,午为南。子午道从长安城南的子午谷出发,一路向南,钻过秦岭主峰,直抵汉中,再往南越过米仓山,直通到巴蜀。其刚好是一条正南正北的线,像一把尺子,把秦岭从中间剖开。秦岭是天险,东有潼关,西有散关,中间的子午道,走的是“智取”的路:它不硬闯陡峭的山脊,而是顺着山谷、溪流蜿蜒,比如从长安出发,先沿沣水而上,过子午关,再循着旬河、池河的支流,在山林里绕出一条“活道”。以前没有卫星定位,古人就靠山形、水流辨方向,子午道的每一个转弯、每一处渡口,都是代代人踩出来的“安全密码”。RX9安康新闻网

这密码,不只是地理的,更是文化的。秦汉时,它是“军事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从长安去汉中,走的就是子午道的前身,后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子午道虽不是主战场,却藏着汉军的粮草和兵卒;汉武帝时,曾派工匠拓宽子午道,把它改成“官道”,从关中运粮食、铁器到汉中,再从巴蜀运蜀锦、茶叶回来。到了唐代,它成了“驿道”,驿马一天能跑八百里,公文、贡品甚至杨贵妃爱吃的荔枝,都是顺着这条道往长安赶——那时候子午道上的驿栈,夜里灯是不灭的,驿卒换马不换人,铃铛声从子午关一直响到长安城。RX9安康新闻网

文人也爱走子午道。唐代诗人岑参曾写“子午山里杜鹃啼,嘉陵水头行客稀”,说的就是走子午道的清苦;宋代的苏轼被贬往黄州,路过子午道,在石墙上题了句“秦岭高崔嵬,商山好颜色”,把山的险和水的柔写透了。现在走在古道上,还能偶尔捡到几片碎瓷片,可能是汉代的陶碗底,也可能是唐代的驿卒喝水的瓷杯——这些碎片,就是子午道千年不熄的烟火气。RX9安康新闻网

走子午道,最不能错过的是秋天。秦岭的秋,不是江南那种“淡扫蛾眉”的素净,而是“浓墨重彩”的热闹,像有人把颜料盘扣在了山上,红的、黄的、绿的,一层层铺开来,刚好给千年古道披了件彩衣。先是枫树,叶子红得透亮,像一团团小火苗,长在古道的路边,风一吹,火苗就“晃”,偶尔落一片在肩上,能闻着草木香。沿子午道南行,到了旬河支流的河谷,还会看见成片的银杏,叶子黄得像金箔,树干粗得要两个人合抱,听当地山民说,这些银杏树是明代驿卒种的,算下来也有四百多岁了。树下的石阶被银杏叶盖着,走上去软乎乎的。山腰上的栎树,是秦岭秋景的底色。它不红也不黄,是深绿色的,却绿得有层次,老叶子深绿,新叶子浅绿,风一吹,叶子“哗啦啦”响。RX9安康新闻网

一路行来,踩在子午道的石阶上,让我感慨万千。布满沧桑的子午道就这么静静地躺着,被秦岭的秋色抱着,被池河的水护着,等着更多的人,来听它的故事,来走它的路。这一刻,千年的时光,好像都缩在了这一步台阶里——往前一步,是秦汉的戍卒;往后一步,是现在的自己。RX9安康新闻网

责编:杨一|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