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康市委书记 郭 青
陕西省安康市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腹地,属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中心地带,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属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安康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承担着“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目前,安康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正处在跟进全省步伐、缩小与全省全国发展差距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两难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专辟一个部分对生态文明建设加以系统阐述和部署,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些论述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为安康破解诸多两难问题指明了方向。从近几年发展实践看,从安康基本市情出发,只有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才能协调好经济与生态、发展与民生、当前与长远、提速与转型等关系,才能把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陕南循环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循环发展之路。
一、深化市情民意认识
为什么选择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
发展不足是安康市最大的实际,增加收入是群众最大的愿望。近年来,安康市经济增速都超过了15%,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发展水平不高,财政自给率不足30%,所辖十个县区均列入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市303万人口中,有贫困人口101万,残疾人24万,城乡低保对象34万,农村五保户4万。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365元、50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和72%。群众要求政府提供更多增收机会和大力改善民生的呼声越来越高。
南水北调带来强制性制度变迁,安康人民成为国家公共产品的保护者、建设者、生产者。汉江在安康境内流长340公里,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调水总量130亿立方米的82%。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作为华北地区、京津冀城市群应对水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支撑地,安康市既承担着提供清洁水源的高度政治使命,又背负着限制类开发区带来的制度变迁成本。近年来,安康市已关闭污染和有污染风险的企业1000多家,年减少工业产值上百亿,减少就业岗位10万多个。
山、水、人是安康最丰裕的资源禀赋,是群众创业致富的优势和潜力。“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安康,是全国富硒土壤资源面积最大、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生物多样性特点突出,有各类动植物3000多种。南北过渡的独特气候和“两山夹一川”的地貌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和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5种,金、铅锌、汞锑、钛磁铁矿、重晶石、毒重石、瓦板岩、富硒矿泉水、石煤等矿种资源量在全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安康市是陕西省独有的水资源富集区,汉江安康段是中国最洁净的水源,出陕断面水质长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安康市常年外出打工人口60万人以上,每年新增城镇适龄劳动人口4万人,55万从事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很大的释放空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安康经济社会发展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安康市三大现实状况表明,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对于安康的定位是限制开发,但不是限制发展,不加快发展就不能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即使有国家的支持,安康人民“能吃饱,但吃不好”;另一方面,必须循环发展,不循环发展,违背自然、破坏自然,对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把握不准,发展成果必然受损甚至消失,发展质量最终经不起历史检验。把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增强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安康必须,也只有选择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安康的循环发展责任在生态,优势也在生态。这就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循环发展的战略定位,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增强、人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优美的贫困落后生态区的发展新路。
在这条道路中,民生为本是目的,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属于谁的根本问题,顺民意;循环发展是路径,统揽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两难选择,合市情。这是把十八大的新要求、新观点、新举措融入到安康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中来,既体现了对安康过去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的汲取和坚持,又体现了对安康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的迎接和应对。从现实和长远意义上讲,循环发展就是安康的科学发展。
二、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怎么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产业发展是循环发展的命脉。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安康市已经形成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生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另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近年发展迅速,为构建安康循环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构建安康循环产业体系应遵循三条重要原则:一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做大工业、做优农业、做强旅游”的总体要求和支持“一县一产业”更快发展的安排部署。二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从源头上把好生态关口。三要注重实现群众的充分就业,既要城乡因生态而美,也要群众因生态而富。
确定产业选择原则的实质是表明政府“鼓励什么、支持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通过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组织形式的引导,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提升发展支柱工业和传统工业。新型材料工业是安康保增长的核心力量,必须继续做大做强。2012年新型材料工业产值增长58%,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53.3%。要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大力支持中国五矿、宝钢集团、陕西煤化、陕西延长、陕西有色、紫金矿业等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以控股、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整合重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新型材料工业整体水平;清洁能源工业重点加快安康火电厂建设和旬阳、白河水电站建设;富硒食品工业要全力打造“中国硒谷”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支持安康丝绸、生物医药工业二次创业和振兴。桑茧丝生产在安康历史悠久,目前在经济占比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要通过引进下游加工企业,促进丝绸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形成服装、床上用品等“一条龙”产业链条,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效益并带动茧农稳定收益。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新药研究开发和临床试验力度,重点支持中药规范化种植和中药材大品种的深度开发,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全面融入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全市132个环境风险企业多集中在黄姜、原料药、建材、矿产采掘及茧丝初加工等领域,环境风险基本可控,但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时间迫近,绝不能存在丝毫侥幸心理,以免酿成追悔莫急的灾难事故。加大治理整顿污染企业力度,对于超标排放的污染企业一律停止生产,禁止新上高消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
(二)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准则,以山、水、人为基本生产要素,是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的产业。优先发展的理由在于,无论这些产业发展得多快多大,它都没有对环境带来污染,也不是高耗能,而且能富民惠民。以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崛起,使生态环境优势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实现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科学利用。一是山:以山林经济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安康市“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稀缺,但山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81.6%,农业要做大,必须上山入林。今年年初,安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目前已发展特色经济林130万亩,规划建设57个山林经济园区,其中6个已被命名为省级园区,山林经济成为安康市循环发展的一张响亮名片。要运用现代企业理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推动山林经济由种养型向加工市场销售型转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安康市政府还印发了《安康市现代农业百园建设实施方案》,目前已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4个,其中省级20个,带动园区农民户均增收2686元,“市有示范带、县有示范园、镇有示范点”的现代农业示范体系构架基本形成。通过打造一批设施装备现代、科技要素先进、生产经营规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场对接有效、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二是水:以涉水产业为代表。水是安康市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与全省乃至西北相比有量的优势,与全国相比有质的优势。安康市水能资源可开发总量为300万千瓦,已建成总装机198万千瓦;全市适宜水产养殖大水面30万亩,开发利用20万亩,2012年水产品产量3.8万吨,渔业发展增速连年位居大农业的首位;安康市饮水产业快步前进,陕煤集团进入矿泉水高端开发。涉水产业跨度大、业态多、链条长,安康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安康市政府近期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涉水产业的意见》,提出按照生态优先、产能优化、品牌优胜的原则,注重汉江流域整体管护、综合开发、协同创新,围绕水质、水景、水能,以冷水鱼养殖、休闲渔业发展、富硒矿泉水及天然水开发和亲水旅游为重点,促进产业带和产业链的合理布局。为尽快改变饮用水和饮品制造业滞后,已邀请“燕京啤酒”、“娃哈哈”等企业来安康考察投资兴业。今后要通过利用市内富硒水和洁净水源的资源禀赋优势,换取外来资本、技术、销售渠道,实现产业快速崛起,把安康打造成为西部水城和西部重要的涉水产业基地,实现“水养人”、“人养水”的良性循环。三是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三产服务业为代表。安康市政府今年出台《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见》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团赴北京和江苏三市、福建三市招商,先后与深圳凯翼通、浙江金鼎等百家企业对接洽谈,一大批东南沿海企业落户安康市,全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人数超过10万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值增长62%。要按照“一个园区重点发展一条产业链、一户企业带动一个社区就业”的思路,每年重点培育10条产业链、引进50户企业、培训1万名技术工人、带动5万人就业,加强与发达地区县对县、园区对园区的合作,立足于整条产业链的转移,大力引进服装、电子、丝织、装配、制鞋等上下游企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度,努力把安康建设成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聚集示范区;安康消费型城市特征明显,发展型消费日趋旺盛,今后将应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推进信息、会展、创意等智力型服务业发展。四是游:生态旅游。以山水为基础,以人文为灵魂的生态旅游,是安康实现后赶超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通过提升“一山(南宫山)一湖(瀛湖)一城(中心城市)”标志性核心景区建设水平,深度开发宁陕、石泉、平利、汉滨四大特色旅游板块,已经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3个,预计2012年接待游客1830万人次。今后要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与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合作,加快与周边知名景区联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安康生态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促安康生态旅游业跃升新台阶,从“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型,从单体旅游产品向旅游目的地聚集,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跨越。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具有技术和资金密集、污染相对较小、带动性强、规模效益显著等特点,符合安康循环发展的要求,是改变安康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生力量。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落地实施了一批项目,以专用汽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结束了安康不能生产整装车的历史,2012实现产值30亿元,增长1倍,产值跃据安康市工业支柱产业第五位,全市装备制造企业已达2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户,整车生产企业3户。要加快制定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在出政策、帮准入、给项目、定奖补上下功夫,不断优化生产环境,促进扩大产能,推动产业快速扩张,把安康建设成陕渝鄂汽车产业合作区及配件生产基地;安康市已经引进了电子元器件、LED照明、电子表机芯等一批生产企业,填补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空白。下一步要利用与关天、成渝、江汉国家信息产业制造研发基地的地缘优势,在月河川道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谋划承接产业转移,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活力;安康正在推进对全局发展具有带动性、基础性、长期性作用的十大项目建设,其中陕西安康机场项目已经国务院批准,水陆空立体运输齐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明显。安康市位于南北交汇处,理论上到全国各地的总里程最短,是物流总成本最低的地方,要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运输、仓储、配送、速递,把安康建设成陕川鄂渝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四)大面积实施造林绿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绿化既是高水平、低投入的城乡生态美化形式,也是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的基础工程,是山林经济的应有之义,为涉水产业涵养水源,给生态旅游增添景致。尽管安康森林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超过60%,为保持生态领先优势,市政府提出了“一年种五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的要求,今年已经大规模、大面积实施造林绿化60余万亩。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考核鉴定,实现省级园林县城全覆盖。安康市将继续实施丹江口库区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汉江绿化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并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力争“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2%,使国土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五)大格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目前安康市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处在打牢基础、积蓄势能时期,大多数企业仍处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创新产业组织形式迫在眉睫。要加大对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支持力度,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现实比较优势,注重从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高级生产要素上培育竞争优势。创新产业组织形式,以“点线面结合”方式进行园区化产业布局,先选择引进符合产业方向和环保标准的大企业为“点”,再通过产业链延伸上下游企业构建“线”,又以集团化、链条化、基地化策略形成产业集群的“面”,实现相互结合、互相促进、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每个县区设计2至3个较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市上抓10个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好“接环补链”,从原料向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从单一产业领域向一二三产连接贯通,从单纯的生产向自主研发和品牌塑造延伸,把更多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打造成集群经济、板块经济。
(六)大气力打造品牌高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本,打造知名品牌是推进安康循环产业发展的第一高地。只有打造知名品牌,才能使安康的生态产品为市场和广大消费者认知,才能提升生态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今年8月,安康市成为央视气象公共服务播报城市,提升了安康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安康市与中国农科院共建中国(安康)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并组建一个国家级实验站和设立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抓住了“中国富硒在安康”的话语权、引导权。安康市紫阳富硒茶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全市已有5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保护,获得省著名商标21件。但全市品牌建设总体仍然处在滞后局面,尤其是同质同构性企业品牌混乱,各自为战,难以形成知名度强、影响力广的品牌优势。今后全市品牌建设将注重“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建立政府造势、部门干事、企业做市的立体品牌推进格局。政府围绕服务,通过项目资金扶持,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宣传等方式,做好品牌整合,使安康产品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三、统筹谋划民生福祉
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为了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更是语重心长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问题事无巨细,千头万绪,包含着生存、保障和发展等多个层面,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甚至还是安全感、归属类的心理问题,难以划分政府、市场、社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边界。从安康的情况看,安康民生问题呈现诉求多元、层次递进的新特征,“不审势则宽严皆误”,需要区分不同人群、不同焦点、不同需求来细化和强化工作。
重点解决底线民生。底线民生主要是针对弱势群众,即低收入群体、因灾返贫群体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民生工作,具有政治性、责任性的特征,侧重于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市场经济的体制已经为强者奠定了很好的竞争胜出机制,弱势群众是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是最应该得到政府关怀的大群体。弱势群众只有通过政府改善他们的民生问题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一是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使其享受到教育资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求助制度以及应对物价上涨的低收入人群价格补贴制度,并让他们享受到社会救助体系之外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促进弱势群众就业。通过就业带来的收入,使其有安身立命的基础。实行免费培训技能,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三是扎实推进底线民生工作。在保障性住房、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山地危居群众的搬迁安置工程中,对弱势群体的数量要做到心中有数,不留死角。10年内,安康市实现1099个低收入村、220个片区、101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完成22.6万户88万山地危居群众的搬迁安置。
全力解决基本民生。基本民生是指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普惠性、长期性的特征,侧重于民众基本的舒适生活和发展能力。一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2012年全市财政民生投入中,教育支出增长38.19%。安康市宁陕县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15年免费教育,2012年全市高考文理科一本、二本上线率均排名全省第二。今后旬阳、石泉县要力争实现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创建目标,宁陕县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县,扎实抓好“双高双普”工作。高中阶段入学率提高到90%。并轨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二是把就业当作民生之本。2012年安康市县两级财政拿出 5亿资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山林经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鼓励农民在建制镇、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型社区、生态小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家乐、手工业等,当年仅小微企业就新增1100户,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今后政府应竭尽全力提供与群众就业增收热情相吻合的平台和服务,加快就业主导型产业发展,实行“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搬迁新路,倡导“住在山下、就业增收在山上”、“住在城镇、就业增收在企业”、“住在社区、就业增收在园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三是树立社保是民生之依、医疗是民生之需、安居是民生之要的施政理念。2012年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6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超过70%;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要继续紧缩行政开支,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基本民生工程建设,努力做到社会保障能力建设每年都有新进展、新提高。
及时解决热点民生。热点民生具有区域性、临时性特征,侧重于妥善化解涉及一部分群众一定时期内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2012年安康市启动了解决中心城区住院难、上学难、行车难“新三难”问题。目前,新增病床1489张;新增校舍1.7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200个,挖潜扩班21个,52369名适龄中小学生全部分流到城区33所学校就读,优质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扎实开展了治堵保畅百日专项整治活动,通过采取强化疏导管理、改造城区干道、增加停车泊位、学校错时放学、加大公交密度等措施,重点路段、时段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有所缓解。距离向市民承诺三年内基本解决尚有过程,群众却给予了高度评价。新的热点民生会因群众诉求变化不断涌现,但只要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