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斌
有时看到一些网络短剧,一个入赘女婿隐藏了豪门少爷或位高权重的身份,入赘势利眼的家庭。因为穷,参加同学聚会也受尽欺压。终于他忍无可忍,一个电话让嘲笑他的人家里上亿资产的公司破产,让欺负他的富二代家破人亡,让欺负他的同学失掉工作还要全行业封杀。
除了赘婿剧之外,还有小媳妇是主角的,同样隐瞒了富家千金的身份,也是忍气吞声到忍无可忍,娘家的爹妈或兄弟一出面,让婆家大惊失色,追悔莫及。
由于这些短视频有极强的带入感,让观众身临其境。主角受欺负时,观众也跟着气愤,也恨不得让那些盛气凌人的家伙家破人亡。当目的达到后,大快人心。而我常常感觉这些网络短剧在滋养我的戾气,带我远离善良和美好心情。三分钟开除一个高管,法律呢?五分钟让几十亿的公司破产,制度呢?十分钟让几十口的家族遍体鳞伤,人性呢?这些网络短剧正在消解法律和道德,正在日益损害着人们的精神健康。
无须讳言,当下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现象,有人崇拜权力和金钱,嫌贫爱富,以貌取人,讨好有钱有势者,欺负弱势群体,把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网络短剧上也并没有错。但艺术是高于生活的,对这类现象可以唾弃,可以抵制,但不可以崇拜。可时下的一些网络短剧看起来是鞭挞这类丑恶现象,但他们抵制的方法就是用更大的权力或更多的金钱,采取更暴力更骇人听闻的方式,反映出来的是暴力高于法律,金钱征服一切。
现实社会可能确实有这种偶发事件,这种个案,但绝不可能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和本质。我也经常参加同学聚会,也有穷同学和混得背的同窗,可我看到的是富同学在穷同学面前更加小心翼翼,生怕有语言伤害到他们,或者有不当行为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善良与教养还是我们今天社会的主流和主旋律。
我们今天进入了“微时代”,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微审美,这种审美与生活经验交织杂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关,与传统艺术创作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些微视频的创作基本上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搬运”和“复制”,创作门槛低,表述的是个性化观点。如果作者追求真善美,作品就反映真善美;如果作者追求权力和金钱,作品所号召就是追求权力和金钱。作者崇拜暴力,作品涵养的是暴力倾向;作者世俗化倾向严重,观众的审美情趣随之发生变化,越来越世俗化。艺术与技术的界限日趋模糊,高雅与庸俗的鸿沟被彻底抹平,传统的美学标准正日益被消解,这应该引起警惕。
纸媒也好,手机也罢,只要能够为人类提供阅读支持就对社会和人类有益,大作品也好,微视频也罢,从类别上讲并不存在好坏之别,但作品的内涵却存在着是有益于人类精神的健康,还是有损于人类的精神健康的区别。我也看到一些微视频,坚持宣传那些温暖人的故事,宣传着人类真善美,滋养着人类的精神,维护着艺术的高贵。艺术无论任何类型,只要作者是用心而作,那必然无分好坏,而是“风格各异”;但是,有很多短剧作者并非用心而作,而是为标新立异、为获取流量、为利益最大化而创作,甚至以复制粘贴的方式创作和生产大批情节雷同、同质化的作品。只要刷网络短剧,时时都能刷到赘婿剧、富家千金下嫁剧,看到开头、看到人物设置即知道后边的故事走向。然而,这类剧的情绪植入性强,观众的情绪一旦被感染,势必跟着剧情去发泄,在赘婿受尽欺压成功反击的结局中得到释放,获得快感,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植入迷信权力和金钱的观念。
这类网络短剧,其思想,如崇尚权势、金钱,消解法律、制度和善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观念中,它不但影响到社会道德的重建,而且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我很难相信,从五四以来我们所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科学与民主,我们努力构建的法治社会难道是那些短剧中反映出的赘婿生活?
我们呼唤歌颂英雄,歌颂人类真善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短剧,这才是我们文化建设的方向。钱穆说过:“善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最高精神所在,若没有这善字,一切都无意义可言。”小说创作也好,短剧拍摄也罢,都不应该被社会上的坏风气所劫持。要坚信善的力量,诚与善的里面才有文学和艺术的高贵,才应该是我们要讲好的中国故事。
大众需要健康的网络短剧,我们期待网络短剧平台能够生产出表现时代与人生,表现人类的情感、困惑及理想,歌颂真善美,对生命意义有探索与建构贡献的好作品。让网络短剧成为维护文学和艺术高贵的一道坚固防线,成为涵养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