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涛
“木头经济”破坏了水土涵养;“石头经济”留下大大小小的污染尾矿……环境污染,曾是安康发展之痛。
如今的发展,安康逐“绿”而行。从汉江两岸到秦巴山脉,从移民新村到城市社区,推窗见绿、抬头见蓝,“天蓝、山绿、水清”的幸福安康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今年1至8月,安康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19,优良天数238天,优良率97.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排名全省第一。安康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2.9265,排名全省第一。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
其实,又何止是空气常新,绿水长流。2022年,全市造林面积1.23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1.22万公顷,翻了7番多。全市森林面积从“九五”末的1760万亩增加到2023年的2402万亩,增加64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0.2%提升到68%。安康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绿色,是生态的本色,也是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我市以旅游带动为突破,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先后确定了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现代物流、毛绒玩具、秦巴医药、交通装备、消费电子8条市级重点产业链,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把生态“高颜值”变为经济“高价值”,逐渐改变了过去群众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局面。
与此同时,我市优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安康市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安康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等先后施行,使守护绿水青山的力量更强。
生态环境美了,每个人都舒心。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都应该是参与者。目前,安康市有近20000名生态护林员、近3000名护河员、近300个公益组织的上万名志愿者共同参与守护绿水青山。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绿色消费等逐步深入人心,正从“少数人努力”转向“全社会参与”。
曾经“病得不轻”的瀛湖,重现“碧水共长天一色”美景;刘尊荣家门前的“磺水”,经过治理变清了;朱鹮从城市的“稀客”变成了“常客”……今日安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75年,我们站在了一个美好的起点。沿着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继续前行,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生态宜居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