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永新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网络手游、网络直播、社交软件等网络媒介的兴起,未成年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刷短视频,玩网络手游,私自给主播打赏,不但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还影响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今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正式实施,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各界应积极行动起来,引导未成年人正确、适度接触网络,助力未成年人借助网络丰富知识面,发挥网络生活的积极作用。
首先,家长要有效落实主体监管责任。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理应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管理义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及时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动向和课余生活内容,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况,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接触网络生活,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特别是对在家留守的未成年子女,家长应当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防止未成年人用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方式弥补感情空缺,确保未成年人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教育系统要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教育系统在抓好中小学课后延时与假期托管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尽力充实一线师资力量,力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减少未成年人对网络游戏、社交软件的依赖。当然,学校也不能完全禁止学生的网络生活,而是要通过恰当引导,教育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课外学习,以此丰富未成年人的知识。如果合理用好网络资源,对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
再次,执法部门要强化监管。各地可根据当地社会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不给不良网络平台钻法律空子的机会。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网络小说、社交软件等方面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平台严格审核程序,落实平台监管职责,杜绝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的网络信息。此外,执法部门要加大校园周边专项整治,重点查处网吧、电竞等场所违法违规行为,为未成年人创造清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