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飞洋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生态好不好、活力足不足直接关系到治理的成效质效,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持续深入推进基层减负,切实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上来。
减掉“私心杂念”,让“虚功”变“实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事业观,将群众心系的“关键小事”当做“头等大事”来干,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切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真正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大事办好、难事办妥。确保提出的目标符合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政策要求,符合法定职责、实际情况,符合群众所需、人民所盼。不搞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目标追求,减少“自我加压”,防止追高压低。
减去“形式留痕”,让“痕迹”变“实绩”。基层干部干得好不好,人民群众获得感强不强,不能“以痕迹论英雄”“靠台账评优劣”,而是要以实绩、实效论英雄,把不必要的“留痕”去掉,把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材料中解放出来,让基层干部真正走出办公室、下沉到一线,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实、干实事上来,把真正的“痕迹”留在人民群众中。以“小切口”的方式,在减少干部负担数量上下功夫,让基层干部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减轻“条条框框”,让“压力”变“动力”。必须从制度上杜绝上级“层层加码”、基层“照单全收”,明晰权责边界,系统梳理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严格把控下放事权,完善清单外事项准入制度,摒弃“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惯性思维,防止以属地管辖为名转嫁责任,防止出现基层“接不住”但又“必须接”的情况。进一步优化基层工作的职责要求,引导基层干部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