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成军
基层工作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党群关系与工作实效。事实证明,任何脱离群众的“硬办法”,都难以化解复杂的基层矛盾。相反,那些“接地气”、充满“泥土芬芳”的“土方子”,往往蕴含着来自群众的实践智慧,是基层党员干部应当深学细研的“活教材”。
“土方子”的妙处,在于懂群众的“语言体系”。基层工作的对象是普通百姓,交流的核心是柴米油盐的实在事。有的党员干部下基层,讲“政策术语”“工作框架”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自然难以掏出心窝话;反观有经验的基层工作者,坐下就聊“庄稼收成”“孩子上学”,用家常话拉近距离,用老理儿讲清道理。就像调解邻里宅基地纠纷,一句“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往往比反复宣讲法规条文更管用。
“土方子”的实在,在于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基层难题多是“小事”,却连着群众的“心事”。社区老人买菜难,“楼栋拼单”的土办法让暖心服务送上门;村里水渠堵塞,“分段包干”的举措快速疏通水渠。这些办法没写进教科书,却是群众在实践中摸出的“捷径”。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党员干部把“土方子”视作“登不上台面”的“土办法”,一味追捧“高大上”的治理模式,生搬硬套“外地经验”,结果陷入“水土不服”的窘境。殊不知,“土方子”里藏着“大智慧”,是群众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结晶,靠的是“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朴素逻辑,虽无复杂流程,却能直击问题要害。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党员干部与其抱着“本本”找答案,不如俯下身子问群众。多学接地气的“土方子”,多练解难题的“真本事”,把群众智慧用在实处,才能让“挠头事”变“顺心事”,让基层工作既有温度,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