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松峰
当政务大厅的智能终端自动核验审批材料,当政策解读的AI数字人可实时回应群众疑问,当决策会议上的AI模型精准预判民生风险时——这些不再是科技报道里的场景,而是体制内工作的日常。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新时期的青年,迎接AI从来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做好”的必修课。
当AI融入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日常,很多人对AI的焦虑,源于误读了“技术变革”的本质——以为AI是来“抢岗位”的,却忽略了它真正的价值是“重构工作逻辑”。过去靠“经验判断”的工作,如今有了“数据支撑”;过去繁忙的公共服务窗口突破时空限制,各类查询和申请通过AI智能终端实现了“随时办”,还有那些诸如文件分类、数据汇总等消耗大量精力的重复工作,通过AI以百倍效率完成。因此,AI的融入不是“取代人力”,而是“解放人力”——把人从机械劳动中剥离,投入到更需要情感、判断、温度的治理环节,这才是AI时代的核心变革逻辑。
面对AI,首先,“不拒斥”是前提。AI的发展趋势不可逆,今天逃避的“技术门槛”,明天可能变成“能力短板”。就像办公软件从“纸质手写”到“电子文档”的迭代,当初抵触的人最终还是要适应——对AI也是如此,从“语音转文字”“智能检索”等基础工具学起,逐步建立技术感知,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
其次,“不盲从”是关键。AI的“智能”源于数据和算法,却缺乏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对“特殊情况”的考量。比如矛盾调解中,AI能提供法律依据,却读不懂群众语气里的委屈;政策执行中,AI能计算覆盖率,却看不到偏远地区的落地难点。若盲目依赖AI,很容易陷入“数字形式主义”——看似数据漂亮,实则脱离实际。因此,必须守住“AI辅助不主导”的底线,让技术服务于治理,而非反过来被技术绑架。
最后,“善把控”是保障。体制内工作涉及涉密信息、群众隐私,AI的风险更需警惕:涉密文件绝不能接入外部AI模型,群众身份证号、家庭情况等敏感数据必须“脱敏处理”,AI生成的决策建议要经过“人工核验+专家把关”。就像某省要求“政务AI必须本地部署、数据不出域”,看似增加了操作成本,实则守住了安全底线。
迎接AI时代,不是要我们“学会用AI”这么简单,而是要在技术浪潮中守住本质,用AI的“智”减轻负担,用技术的“变”应对挑战,这才是迎接AI时代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