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妙鸿
近日,笔者走访安康城区多家单位,发现一个悄然成风的变化:下班后,电脑、打印机等设备长久待机的“星星点点”正被“一片漆黑”所取代。这“随手一关”的举手之劳,看似微不足道,却如同一个棱镜,折射出“过紧日子”要求正从文件话语,沉潜为行动自觉,融入公共机构的肌体记忆。
曾几何时,长明灯、长待机在不少单位司空见惯,其间的浪费被一句“无伤大雅”轻轻带过。然而“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每一度被节省的电能,背后是“降本增效”的现代管理内核,更是对“国之大者”中资源约束的清醒认知。当前,财政压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并存,每一分公共资金的“好钢”都需用在刀刃上。这“随手关”的物理动作,闭合的是电流,开启的却是一种可贵的成本意识与内控机制,是对粗放管理模式的主动告别。
“过紧日子”,绝非意味着退守“苦行僧”式的生存,其精髓在于“精准”与“高效”。它要求我们超越“节约几度电、几张纸”的浅层理解,迈向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这关乎资源配置的优化——省下的行政经费,或可滋养一项民生工程;关乎资产寿命的延展——精心的维护,是对国有资产最直接的保值增值。这种“紧”,是对无效消耗的“紧”,是对管理短板的“紧”,其最终目的,正是为了换取发展效能与民生福祉更可持续、更为长远的“宽”。
当“随手关”从一项制度约束,内化为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其意义便超越了经济账,升华为一种深入骨髓的公共精神与职业伦理。它标志着节约理念已从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认同与主动担当。每一位公职人员在这种细微之处所展现出的主人翁姿态,正是构建节约型机关乃至节约型社会的基石。一个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的团队,必然是一个富有责任感、追求卓越、能打硬仗的集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一历史铁律,在任何时代都振聋发聩。面对发展征程上的风浪与挑战,让“随手关”成为一种肌肉记忆,让“精打细算”成为一种核心能力,让“过紧日子”成为一种政治自觉与行政文化,这不仅是对艰苦奋斗传统的赓续,更是我们在复杂形势下砥砺前行、赢得未来的智慧与底气。
从熄灭一盏灯、关闭一台待机设备做起,让我们用行动诠释何谓“小节”之大,何谓“紧日子”里的“好滋味”,共同汇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