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飒
“Good morning, class!”7月1日,毛军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这是他在新民小学的最后一节英语课,8月,他的驻村工作将结束,英语教学任务也将随之暂停。
台下,8个孩子齐声回应,发音清晰而自信。两年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连简单的单词拼读都不会,如今已能用简单的英语大胆对话。毛军看着他们,想起初到学校时的情景——没有专职英语教师,孩子们羞于开口,成绩长期落后。如今,这一切已然改变。
恒口示范区新民小学,这所始建于1915年的百年村小,曾经是十里八村的“精神高地”,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社区工厂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镇周边上千人规模、设施完善的学校成为家长们的首选。留下的大都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全校8名学生中,6名是留守儿童。
大山深处的坚守与挣扎
2023年,市教体局选派第一书记毛军来到恒口示范区鱼姐村,当他第一次踏访新民小学时,一个画面让他久久驻足:晨雾缭绕的山间小路上,一个瘦小的身影背着书包前行,身后跟着一条忠诚的大白狗。毛军迅速举起手机,定格了这个令人动容的瞬间。
“那是五年级的胡英豪,每天要走40分钟山路来上学。”校长李科向毛军介绍,“如果不选择我们学校,他得步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镇上的小学。”这个画面成为毛军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也坚定了他要改变这所村小的决心。
新民小学地处恒口示范区北山区域,是鱼姐村、夹河村、元河村村民入学最近的选择,但学校硬件落后、师资短缺,加之近年来生源流失,让这所村小陷入困境。
2021年,李科被任命为新民小学校长。他坦言,到任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不是教学设施,而是孩子们的心理问题。“长期缺乏交流,他们不会与人相处,甚至不会解决矛盾。”李科回忆,曾经有一个四年级学生因为与一年级学生闹矛盾,整节课都拒绝与老师沟通。
改变从最基础的社交技能开始。通过“大带小”互助活动,高年级学生现在会主动帮助新生适应学校生活。在教学方式上,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辅助教学,体、音、美等课程则开展高中低年级“混合式教学”,尽管学生面貌有所改变,但生源流失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去镇上读书,光租房一个月就要几百块钱,老人陪读不习惯,孩子想家。” 李科表示,他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镇上的小学虽然条件优越,但距离远、花费高,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留守的老人也不适应城镇生活。相比之下,村小虽规模小,但老人照顾方便,生活成本更低。“如果村小的各项条件能改善,对孩子和家长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李科说。
第一书记的“教育实验”
毛军的到来为这所村小带来转机。除了积极争取资金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他决定从最紧迫的英语教学入手。
毛军本就是英语老师出身,在不耽误驻村工作的同时,他亲自授课,每周三次,从最基础的字母发音开始,用游戏、歌曲和情景对话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短短半年,学生们的英语成绩便有大幅提升。
五年级学生赵紫怡说:“毛老师教的英语课特别有趣,我们现在都能用英语简单对话了。”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孩子们自信的眼神中。曾经羞于开口的山区孩子,现在能够大方地用英语问候来访的客人。
与此同时,毛军敏锐地发现,乡村学校要留住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在市电教馆的帮助支持下,学校引入机器人项目,邀请专业教师来校指导。同时将学校信息技术教室进行整合,更新设备,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
在记者观摩的一节机器人课上,一年级学生方梓彤正专注地整理机器人的配件,今年已经六年级的胡英豪正在电脑上编写代码。李科表示,方梓彤非常聪明,在第一次参加市级比赛时就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胡英豪连续两年参加机器人大赛,均取得不错的成绩。“不同任务需要不同策略,就像人生一样要不断调整。”李科这样解释机器人教育的意义。
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习,李科也跟着他们一起从零学起,如今不仅成为机器人大赛的指导老师,还考取了机器人大赛裁判证书。
2024年,学校首次组队参加全市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两支队伍分获市级二、三等奖,一支队伍晋级参加省级决赛,并获得二等奖;今年,学校再次派出两支队伍参加全市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均获得市级三等奖。新民小学也成为恒口示范区近年来唯一一所参加全市机器人大赛的学校。
教育的火种不灭
近两年,在多方的支持下,这所村小以及乡村的孩子们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2023年,在安康科技馆的帮助下,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了安康科技馆和历史博物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进城。
安康市教育学会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组织志愿者持续一年到校开展帮扶,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此外,安康学院的远程支教项目为这所村小打开了另一扇窗。每周一次的美术、音乐、书法远程课,让孩子们发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才能。“有的学生学习吃力,但对色彩异常敏感,多样的课程让孩子们都能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李科介绍,安康学院去年将新民小学设立为“互联网+支教”试点学校,未来学校还将安装移动远程设备,开展体育类远程教学。
今年,新民小学加入恒口示范区大同初级中学教育共同体。
尽管新民小学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但家长们仍面临艰难选择。
为了帮助村民更好地了解学校,毛军组织了一次家长开放日,邀请村干部、在校学生家长和适龄儿童家长到校观摩。孩子们展示了英语对话、机器人操作,表演了节目。活动结束后,部分家长当场表示愿意让孩子就近入学。
“我们不是要和镇上的大学校比规模,而是提供另一种可能——小班教学、个性化关注、特色课程。”毛军说。
8月,毛军的驻村工作即将结束,但他带来的改变仍在延续。
得知他将离开,安康市一家英语培训机构主动联系,目前正在洽谈对后续英语公益教学的支持。此外,安康市第一小学体育教师师英果将带领团队不定期送教下乡,带给孩子们特色足球课程。安康学院的远程支教项目也已常态化。
“乡村振兴,教育必须先行。”毛军说,“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所有孩子的命运,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看世界的机会。”
记者手记
在乡村小学的坚守与突围中看见希望
记者 郭飒
从新民小学返程途中,我想起了胡英豪和大白狗一起走在雾中的照片。这也成为我此行最难忘的画面。
胡英豪每天40分钟的山路跋涉,映射出乡村教育最真实的困境。在这个被城镇化浪潮冲刷的时代,像新民小学这样的乡村教学点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硬件落后、师资短缺、生源流失,这些词汇背后是一个个具体而顽强的教育生命。
李科校长说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不是教学设施,而是孩子们“不会与人相处”的心理问题。这让我想起教育学者项贤明所言:“乡村教育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乡村社会生态的反映。”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驻村第一书记毛军和新民小学的全体教师一起展开了一场令人动容的教育实验。从互动式的英语教学,到机器人课程的引入;从“大带小”的互助活动,到远程支教项目的实施,每一步都凝聚着教育者的智慧与心血。在观摩机器人课时,一年级女生方梓彤专注整理配件的眼神,和六年级胡英豪编写代码时紧锁的眉头,构成了乡村教育最动人的风景。
新民小学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小而美”的教育可能。他们将劣势转为优势——学生人数少可以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关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色课程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教育创新让我看到了乡村教育突围的可能路径。
虽然毛军即将结束他的驻村工作,但他播下的教育火种仍在延续。英语公益课的对接、体育教师的送教下乡、远程支教的常态化,这些支持系统正在形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发展,需要的正是这种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
胡英豪通过努力连续两年取得全市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奖项,让我看到这所百年村小就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着山区孩子学习之路。它提醒我们:教育公平不是整齐划一,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教育质量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点燃每个生命内在的火焰。在这个意义上,新民小学的突围实践,或许为乡村教育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温暖的启示。